楠木軒

2020年該把“積蓄”變為存款還是房產?懂行人:很多人已選錯了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財經

來源: 專聊房君

不知不覺中,2020年已經過去一半。正如筆者年初發表的文章所説,短時的困難對於任何人而言,不過是一個小小羈絆,都會隨着時間而過去。當生活迴歸正常後,一邊要忙着找工作賺錢,另一邊還要為不斷積累的儲蓄尋找出路,之所以有如此想法,主要還是擔憂貨幣不斷貶值,讓手中的鈔票“變毛”了。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從最近3年貨幣供應M2增速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為8.2%、8.1%、8.7%,隨着經濟增速進入“L”型,貨幣供應增速也進入到整體趨緩走勢。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貨幣政策出現了轉向。從2020年3月份開始發力,M2增速達到10.1%,4月份11.1%,5月份11.1%,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這一系列雙位數增長,只有在2016年之前的一二十年才有的,此階段也是各類大資產價格飛漲的時代。誰都知道貨幣政策與老百姓錢袋子關係。舉一個簡單例子,假如全社會貨幣總量是1萬億元,一件商品價格是1元錢,但貨幣總量增加到5萬億元時,這件商品的價格可能就是5元左右了,如果你手中有100元,本來可以買100件同樣的商品,現在只能買20件了,按照老百姓的説法,“錢不值錢了”。就2020年來説,從央行官員的表態來看,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央行行長在6月18日的陸家嘴會議上表示:

由此可見,經濟恢復發展不會一蹴而就,期間強而有力的貨幣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國家對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定調非常明確,對普通老百姓來説,一句話,要打贏財富保衞戰,必須與通脹賽跑。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樣的標的才能達到財富保值增值呢?從過往的經歷看,適合普通老百姓門檻的並不多,常見的就是買房或者存錢理財。這讓筆者想起了近日一則挺有意思的新聞,根據中青報7月8報道,題目是“一個年輕人去鶴崗買了3萬元房子,幾個月後2.2萬”,詳細內容就不介紹了,大意是該主人公從拉薩奔赴5000公里外的鶴崗買了一套47平米的房子,沒想到的是,幾個月後轉賣掉虧了8000元,總金額雖不高,但虧損幅度很可觀,在這樣一個地級市買房,能虧這麼多,估計連他自己都有些想不通。從這則報道中也引申出:閉着眼買房的時代過去了。在懂行人看來,很多人已選錯了,先不妨來看看決定未來房價的3大趨勢。

第一, 主觀上,國家一錘定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官媒時刻提醒警示。

不得不説,房子作為一種民生商品,政策對樓市的影響不言而喻。隨着房價不斷上漲,“房住不炒”成為本輪樓市調控的新名詞。國家的態度很明確,弱化房子的金融屬性,讓房子迴歸到本身的居住屬性。可以説,每年數百次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都是圍繞這四個字來展開的,比如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等等,多部門、多管齊下,一城一策,效果是顯著的,當下市場已經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早不見以往“兩三年翻倍”的行情。

即使還有一些個別熱點城市,特別是這次市場恢復以來,央媒、黨媒都多次提醒,無論是調控樓市,還是恢復房地產發展,都必須堅持“房住不炒”這個底線不能破,如黨媒經濟日報在7月6日發佈的《樓市回暖仍需堅持“房住不炒”》文章指出,“保持房地產政策穩定性、延續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總基調依舊沒有變,“房住不炒”仍然是房地產發展不能觸碰的底線”。簡單説,這個緊箍咒一直會戴着,需要的時候就唸一念,一切都得按規矩辦,回到正軌上來。

第二,客觀上,住房供應飽和,住房有效需求直線下降,未來將面臨年輕人管理多套房的情形。

我國房地產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特別快,按照統計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近40平米,即使存在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住房差異,但住房總量已經不缺了,西南財大此前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二三線城市的住房空置率均超過了20%,遠高於國際通行的警戒線。而與此同時,少子化現象則越來越突出。

根據21世紀經濟7月4日報道,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普通小學校數量從30年前的77.6萬所下降到16.01萬所,差不多8成的學校消失了,另據Wind數據顯示,”00後比90後少4700多萬”。 所以,不少網友認為,按照這個趨勢的話,“馬雲曾説30年後,一對年輕人要管理5套房子”的話也越來越有道理。孩子作為未來住房的最有效需求大幅減少,對房地產的影響不言而喻。

第三,M2供應短期升高不代表長期趨勢,未來貨幣貶值速度將趨緩,房價上漲動力衰減。

今年3月份以來M2供應量快速增長,有些人可能產生了一些錯覺,認為寬鬆的金融環境會持續下去。對此,央行負責人易綱在6月18日的表態算是給予了明確回應,“要關注政策的後遺症,總量要適度,並提前考慮政策工具的適時退出”。很顯然,當下的貨幣政策只是暫時的,根據實際需要隨時都會退出。那麼,長期又是一個什麼趨勢呢?

經濟行家黃奇帆先生的話無疑具有啓示意義。在他看來,未來十幾年M2的增速大概等於經濟增速加物價指數。比如説,GDP平均增速為5%,物價指數為2%,那麼貨幣增速就在7%上下,整體看,是遠低於2020年,也會低於最近幾年的增速,貨幣供應將呈現一個緩慢向下趨勢。若如此的話,那也正好驗證了易綱此前在《求實》雜誌上所説的一句話,“守護老百姓手中的錢,不能變得不值錢了”。毫無疑問,對於高度依賴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市場來説,房價上漲的動力也會逐步變弱。

看完政策、人口、貨幣三大因素分析,相信大家對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有了一個相對直觀的瞭解。簡單地總結是:房地產難以重複過去的輝煌,就大家關心的房價趨勢來説,各個方面都顯示,暴漲的時代一去不復還,所以,一些人如果還抱着過去的那種思維去炒房,無疑會碰得頭破血流,得不償失

那麼,2020年該“繼續存錢,還是咬牙買房”?

在懂行人看來,貨幣增速趨緩,但絕對數據還是很可觀,何況降下來也不是一時半會,如果選擇存錢的話,還是會有貶值顧慮,存錢顯然不太明智。但如果買房的話,正如前面所説,未來房價大漲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需要區別對待,可以簡單概括為4點:

1.帶着自住的目的去買房。隨着北上深等大城市住房市場由“增量”進入“存量”,意味着中國房地產市場將逐步由剛需過渡到改善需求,買過房的人都知道,如果吃了首次置業的虧,那麼,第二次購房一定是非常有針對性,將盡量規避前次買房的各種弊端,所以,未來只有宜居的好房子才適合大多數置業者。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接盤者也會有同樣的想法,如果你現在看中了一套房子,不能人云亦云,可用“條件允許的話,你會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居住”來檢驗。

2.迴避收縮型城市,儘量選擇核心城市,若經濟能力不夠,也儘量往核心城市周邊靠。

無論是官方的文件,還是城市發展趨勢看,我國城市化已經進入下半場,人口由“農村進入各個城市”過渡到由“中小城市流入到城市羣和都市圈”,也就是進入到“強者恆強”的時代,從這兩年各城市搶人大戰可看出,除了北上一線城市限制人口外,其他核心二線城市淨流入人口出現了井噴,巨大的人流帶來了強大的購買力,對當地樓市支撐最為強勁,此長彼消,一些城市人口也相應減少,很顯然,前者是購房者應選擇的,後者是應迴避的,如果覺得經濟條件達不到,核心城市周邊也是可考慮的,畢竟都市圈和城市圈發展,交通、產業都會外延和外溢,連成一片,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3.做好長持準備。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即使在樓市熱點城市,房價在3大因素作用下,也不可能延續過去的走勢,政策上、趨勢方面都不會給你短期套現的機會,穩步緩慢上行是大概率,所以,看中一處好房產,就應該做好長持準備,而不是東挪西騰,白費功夫。

4.對剛需來説,先上車,後換座。雖然説房價漲幅變慢了,但對於剛需而言,工資收入未必就能趕上房價增長,比如1套價值100萬元的房子增長5%,總價就增加了5萬,若你每個月8000元的收入增長10%,一年也就增加不到1萬元,如果晚買一年房,相當於一年白乾還倒貼4萬元。對剛需來説,可以在地段、面積上做一些讓步,二手房也沒關係,按經驗來説,買房的頭2-3年是最困難的,挺過去就好了,有房子做基礎,待經濟條件改善時再換房也比較從容。

學習更多房產和買房知識,歡迎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