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先賣出基金 跌完了再買回來?
有投資者朋友問了挖掘基一個問題:“能不能先賣出基金,跌完了再買回來?”乍一聽,這如意算盤打挺好啊,一賣一買兩筆操作後,躲過了下跌還降低了持基成本。但再一細琢磨,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挖掘基給你捋一捋。
首先,“賣出基金再買入”這一做法的關鍵點有三個:1)覺得目前是相對高點2)覺得之後會跌出相對低點3)長期來説還是看好這隻基金的,所以打算未來再買入。
針對不同的情況,挖掘基可能會給出不同的建議,往下看。
落袋為安型
第一種可能性是基金漲了一段時間,達到了自己事先設置的心理止盈區間,比如15%左右,所以打算先落袋為安,之後尋找合適時點再次入場。合理止盈是沒問題的,風險點在於之後還能不能接得回來,也就是能否找到合適的入場時點。
舉個栗子,這是一隻新能源主題基金今年2月份至今的走勢圖。
(僅供示例,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
有一位投資者4月份入場,入場後基金一路漲,漲到了7月份這位投資者急於落袋,同時也擔心後面會有調整風險,於是合計了一番後把基金給賣了,打算之後再找機會重新入場。
結果這一賣,就再也沒能回來。這隻基金漲呀漲,長期趨勢一直往上走,即便短期有調整,入場成本也始終高於賣出時點,低價賣、高價買實在是反人性,難以下得去手。
所以説,合理止盈的投資者要做好可能踏空後市大級別行情的準備,一方面要對行情保持時時關注,另一方面止盈前一定要做好投資預案,確定賣出後再度進場的時點。
“跌怕了”型
第二種可能性是基金已經跌了一段時間,但你預測目前並不是底部,之後還會再跌,這段下跌調整的時間裏你每天吃不下飯睡不着覺,想想基金就難受,想要趕緊清倉,不再受心理折磨,等到跌完了再買入。
這個時候挖掘基的建議是重新進行風險收益水平測試,看看這隻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是否與自己匹配,如果不匹配,可以適度減倉,調整到讓自己能夠睡得着覺的程度;如果匹配,並且經過分析判斷自己還是長期看好這隻基金的,那麼現在正是撿便宜籌碼的好時機,可以通過適度補倉來攤平成本。
一種是“先下車等調整一段時間後再上車”,一種是“在車上邊跌邊補倉”,哪種更划算?有些投資者完全想不明白為什麼下跌補倉能幫助扭虧為盈。我們可以在假設未來一段時間基金確實會跌的前提下來算一下(不考慮手續費等)。
比如基金Z的走勢圖抽象簡化之後是這樣的,淨值及對應時間如圖。
前提都是在3月1日買了1萬塊錢的Z基金,得到的份額是10000/3=3334。
先來看“先下車等調整一段時間後再上車”的情況。假設跌到2.5的時候下車了,那麼此時虧損為3334*0.5=1667元。賣出之後基金繼續下跌,按照計劃需要尋找時機再度入場。由於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市場最低位,我們用較為理想的情況,就是在底部區間內買入,比如説跌到左側的2.2或者漲到右側的2.2時入場,重新買入1萬塊,得到的份額都是10000/2.2=4545。之後一直持有到次年的10月1日,此時手裏基金價值為4545*4=18180元,去除掉1萬塊錢的成本和1667元的虧損,浮盈大概是6513元。
再來看一看淨值跌到2.5的時候不下車反而越跌越買,按比例補倉會是什麼情況。假設從淨值2.5時開始每跌5%我們就補倉2500元,那麼我們在淨值跌到2.38 、2.26 、2.14 和2.04的時候都要補倉,每次得到的份額分別為1052、1108、1166、1227。之後也是持有到次年的10月1日,此時手裏基金價值為(3334+1052+1108+1166+1227)*4=31548元,去掉2萬元的成本,浮盈大概為11548元。雖然多了些本金投入,但比先下車後上車掙的錢要多5000多塊。(以上僅作為案例分析使用,非真實回測數據)
由於我們用的是較為理想的情況,再次上車時點選擇了底部區間來計算。但是現實中大多數情況是抄底抄到了半山腰,或者等到市場熱度已經起來了才開始追漲,能夠買在底部區間也有一定難度,所以現實中“不下車邊跌邊補倉”的優勢可能會更明顯。當然每隻基金的漲跌情況都不一樣,也有可能基金出現更大跌幅,或者漲的更好,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擇時交易型
第三種可能性,這類投資者比起基金的配置型機會,更看重交易型機會,也就是單純只是想要高賣低買賺差價。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擇時交易”,但擇時又談何容易呢?成功的擇時交易需要做對兩次,首先,在我們賣出之後,市場必須有進一步的下跌空間,並且下跌後我們必須在更低的點位上有買入的動作。兩次研判只要錯一個,整個擇時交易就會失敗。
上海證券在2020年6月的一則研報中測算發現:選擇擇時的絕大部分產品投資者回報都落後於產品收益。當市場環境越複雜時,擇時的成功率越低,甚至擇時創造的正回報水平遠小於它造成的業績拖累。(來源:《上海證券基金專題研究報告:投資者擇時效益分析》)
事實上,投資中擇時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如下圖所示,無論是散户、還是機構投資者,擇時收益都為負,但機構投資者通過選股,仍然實現了較為可觀的整體收益。
退很多步來講,即便高低點判斷都是對的,還要關注來回的摩擦成本和巨大的心理成本,比如場外基金的申贖費用。因為摩擦成本的存在,即便擇時交易有一定的成功概率,也很容易變為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還有,在擇時的過程中,心理成本也是大家忽略掉的,過度關注短期的市場,會讓你的心情隨着K線圖的高低而起伏,讓精神陷入疲憊、緊張、懊喪、焦慮,簡直是得不償失。
錢有它用型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急需一筆錢,不得不贖回基金,等到之後有閒錢了再來入場。這一類型還能細分出各種情況,具體如下:
1)急事需要用錢,比如家裏的老人孩子突然要用錢,鐵磁兒遇到點事來借錢,而手裏正好沒有其他錢。這種情況就是沒辦法,十萬火急了不得不贖基金,客觀條件限制,沒有什麼迴旋的餘地,只能贖。贖回了之後也要記得隨時注意市場表現,手頭寬鬆了後尋找合適時機再度入場。
2)有了“更好的”理財選擇。這種情況的投資者,請説清楚,都21世紀了,還有什麼比公募基金更好的投資選擇?
買房?如果是剛需,那OK,但如果是炒房,那還是建議再考慮一下。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之下,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超七成新房價格環比下跌,二手房超九成環比下跌。過去15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18.71%)完勝部分一線房價(11.62%)。
炒股?上交所交易數據來看:個人投資者,從2016年1月-2019年6月的統計區間,無論資金體量如何,但賬户年化收益均為負值,只有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單賬户實現了平均正收益。如果真的非要炒股,千萬不能聽信他人或盲目投機,因為大家最終只能賺到自己認知範圍內的錢。
買理財產品?現在理財的收益基本上也就是3%-5%左右,難以跑贏真實通脹率。況且剛兑打破後,銀行理財也不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
轉去買其他基金產品?有一個朋友9月初看到鋼鐵板塊漲的好,非要贖回一直在調整的食品飲料去買鋼鐵,結果買入沒多久,鋼鐵就畫風一轉開始跌,食品飲料反而開啓了一波行情,成為了九月初至今申萬28個行業裏漲的最好的。沒想到吧,不專一在前,因此被綠得發光。
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不代表投資建議。
各種不同情況下能否“先賣出基金,跌完了再買回來”,挖掘基都給出了大家答案。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最後借用一句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的話:“永遠不要離開股市,然後認為你可以回來,因為你的情緒會完全擊敗你。”經濟發展良好的經濟體,其股市從長期看也一定不會差。對後市有信心就是了!(文章來源:華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