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中國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頭號買家”,如何發揮進博會的溢出效應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財經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過去,中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主要身份是“世界工廠”,為各國提供了大量質優價廉的“中國製造”。如今,中國既是全球最主要的生產基地,也日益成為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消費市場,正呈現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雙重特徵。

“這些新變化都要求中國更為主動地擴大開放、擴大進口,更高效地配置和運籌全球資源,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市場加速國內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進程。”2018年首屆進博會召開之際,上海市委黨校開放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鄒磊所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全面開放新格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昨天在滬舉辦的學習讀書會上,鄒磊再度以“全球大變局下的第三屆進博會”為主題,沿着“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中美戰略競爭加劇”“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三條線索,綜合分析以舉辦進口博覽會為契機帶來的多重機遇。

如何更好發揮進博會的溢出效應?鄒磊提出五個方面的思考——優化“十四五”時期進博會的辦展方式;建立國際化市場化的招商招展辦展機制;建立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長效運作機制;放大進博會作為資源集散平台溢出效應;更好實現進博會與其他國家戰略的聯動。

進博會既是舉辦國家展、企業展、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國際展會,又是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合作平台,也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持續擴大進口的政策宣示。眼下,中國已經和即將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頭號買家,龐大的中國內需消費市場為各國優質商品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台,日益改變着這些國家過去以歐美為主要目的地的貿易路徑。鄒磊以智利車釐子、日本工業機器人、西班牙火腿肉等案例説明了中國市場崛起帶來的外部效應。

“在全球疫情蔓延重創世界經濟的大背景下,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而疫情令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中國舉辦進博會擴大進口,向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進博會與一帶一路、亞投行、中歐班列是我們為促進世界經濟復甦提供的中國方案。”鄒磊認為,第三屆進博會的特殊意義在於,穩定預期,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與動能;做大增量,擴大全球總需求和貿易規模;促進發展,推動包容普惠的經濟全球化;引領潮流,探討世界經濟前沿焦點議題。

隨着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如何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在專家看來,進博會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唱,而是世界各國的大合唱。在世界經濟前景晦暗不明和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雙重背景下,高規格舉辦進口博覽會和主動擴大進口也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與各方在“新時代共享未來”的願景與行動。

“中國正不斷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體來説,進博會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有多重意義。”鄒磊解釋道:從以輸出“中國製造”為主,向實施更積極的進口政策、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轉變;“引進來”工作從以吸引外商來華投資為主,向引進外資和擴大進口聯動轉變;“走出去”工作從以開拓海外市場為主,向兼顧海外市場和本國市場需求轉變;進口形式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轉變;進口目的從以滿足工業生產為主,向同時滿足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轉變;進口對象從以發達國家和原材料出口國為主,向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並重轉變;傳統的“兩頭在外”(原料和市場在海外,生產在國內)模式正在發生快速重構,新的“兩頭在外”(原料和生產在海外,市場在國內)形態將越發常見;“在中國製造”和“為中國製造”、“賣全球”和“買全球”將同步發生、同等重要。

作者:許暘

圖片:除署名外出版方

編輯:吳鈺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