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赴港投保“小陽春”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自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以來,內地旅客赴港熱情持續升高。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披露的數據,今年1-2月已有逾62.8萬名內地旅客訪港,為2022年同期的75倍。伴隨着旅客到來一起火起來的還有香港的投資理財市場。匯豐銀行已經宣佈,旗下3家分行將率先試行一週7天營業。赴港投保也將迎來新機遇,在小紅書上,有網友曬自己“打飛的”去香港買保險;香港的保險代理人也愈發忙碌,連休息日都已經排滿班。

為何香港保險如此受追捧?對於內地旅客來説,去香港買保險又該注意什麼?

險企與客户的雙向奔赴

經歷了三年“寒冬”的香港保險業正在步入“小陽春”。

“從2月開始,保單預約量與日俱增,最近的保單預約已經爆滿。”一位從業五年的香港保險代理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最近諮詢及購買保單的內地客户越來越多,非工作日的簽約都已經約滿。

隨着2月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一同被帶火的還有香港保險市場。據瑞銀實證所通關前調查顯示,受訪的1000名內地居民中,47%有意買境外保險,約2/3考慮在通關一年內投保。

為迎接內地旅客,香港金融機構也“摩拳擦掌”,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由於內地客户大增導致的金融服務需求上升,匯豐銀行3月20日在香港對外宣佈,旗下3家分行將率先試行一週7天營業。

“除加強員工培訓外,亦會通過適時調配人手和招聘,將服務內地客户的國際銀行業務及保險相關團隊的規模擴大四成。”匯豐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分銷主管彭淑貞近日表示。

香港的保險公司則是推出了力度較大的優惠活動,上述保險代理人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現在簽單可以享受兩方面優惠,一是保費回贈優惠,就是第二年繳保費的時候抵扣,比如需要每年繳納10萬美元保費,回贈25%的話,那第二年就只需要繳7.5萬美元就可以了;二是預繳利息,如果不預繳,則無法享受預繳優惠。

一直以來,內地消費者是香港壽險市場新單保費的重要來源,隨着更多內地旅客赴港,香港保險市場也有望恢復往日活力。3月10日,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佈的2022年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據顯示,期內毛保費總額較上年同期下跌7.7%,但來自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為21億港元,同比上升200.3%。雖然恢復通關後的香港保險市場保費數據尚未出爐,但是可以看到內地訪客對香港保險加碼的趨勢。

信達證券分析師王舫朝預測,隨着香港和內地通關的全面恢復,內地赴港遊客有望逐步上升,同時隨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升,內地居民相關財富管理和傳承、健康保障等需求有望逐步釋放,香港保險市場有望憑藉市場化和專業化等優勢贏得更多內地客户的信任,從而促進香港保險市場的增長。

收益、分紅優勢明顯

香港保險和奶粉、奢侈品一樣曾一度成為內地旅客赴港必買的“特產”。選擇多、分紅高、保費低、美元保單、全球理賠……這些優勢讓香港保險備受青睞。

內地訪客喜歡在香港買哪類保險?另一位香港保險代理人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儲蓄型保單諮詢量最大,她表示,大多數是奔着收益去的,香港的儲蓄分紅險年化收益率較高,很多熱銷產品在長時間投資之後,年化收益基本能夠達到6%,而且這類產品風險也不高。還有就是儲蓄的其他功能,比如美元保單對沖匯率風險,傳承功能以及資產隔離等。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佈的數據也提到,內地客户羣組購買的保單中約95%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筆過支付),終身壽險、危疾及醫療保險分別佔保單的份額為41%、32%和19%。

實際上,自2022年內地“資管新規”正式落地,保本理財清零,投資者對能兼顧保本與收益的金融產品更加渴求。而近兩年漫天飛舞的黑天鵝、個別國家的匯率波動,也讓越來越多投資者意識到全球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不過,香港與內地存在監管規則、匯率、法律等多方面的差異,投保時仍需慎重對待。英國精算師協會會員及泰生元精算諮詢公司創始人毛豔輝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內地屬地投保,購買香港保險多了保費門檻限制、付費限制。兩地監管政策的不同,讓專業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更為明顯。如果不考慮需求,跟風買香港保險,在後續的客户服務方面,會有更多劣勢。

資深精算師徐昱琛進一步提示,消費者要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綜合考慮自身及家庭是否有海外資產的配置需求,不能盲目跟風;保險本身屬於比較複雜的金融產品,且涉及金額比較大,在投保時要找專業服務人員;在簽單時,也要符合監管要求,需要去香港完成簽單。

兩地保險加速互聯互通

香港是全球最發達、最開放的保險市場之一,憑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成為國內外資金往來、貿易往來的中轉站。但是,對於內地消費者來説,由於外匯管制的原因,目前的理賠款兑換是個問題。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內地客户在香港投保,當保費到期或中止,需要取回現金價值;或保單發生理賠時,相關資金需要匯入香港賬户,很難匯入內地銀行賬户。業內對於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的呼聲越來越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也有政協委員提出了相關提案。

政策端的不斷調整也有望為兩地保險市場的新發展帶來助力。2022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發佈《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策略藍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以內循環“推廣者”角色參與“雙循環”策略的理想切入點,香港正爭取於南沙和前海等地成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並將進一步研究實現連接內地與香港保險市場的可行模式,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和成熟完備的保險樞紐定位。

在上個月,央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發佈的《關於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也提到,允許境外特別是香港地區金融機構在前海合作區設立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保險控股公司完善跨境保險業務,加快在前海合作區等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

談及兩地保險互聯互通,徐昱琛直言,目前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的建立還在研討中,如果未來順利落地,對於香港保險的售後服務,包括保費的續繳、理賠以及跨境資金的進出,都有望通過保險服務中心變得更便利。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