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行業人潮暗湧。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高管發生人員和基金經理發生變更。4月22日,招商基金髮布旗下多隻基金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新任基金經理許榮漫接替蘇燕青管理的多隻基金,公告顯示,蘇燕青的離職原因是另有任用。
4月21日,南華基金髮布旗下多隻基金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此前的4月18日,原鵬華基金權益投資總監冀洪濤確定任職其他基金公司的消息傳出。此前不久,華夏基金對內部高級管理人員變動的公告也引發業內關注。
不僅如此,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4月22日,共有57家基金公司的94位高管人員發生變動,來亦有144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發生變更。
流動潮湧向何方?華東一位機構人士表示,近兩年公募基金行業相對穩定,即使離職也是內部流動偏多。除非有自己的渠道資源和業績支撐,不然公募轉私募還是挺難的。不過,有私募人士表示,對於很多做投研的人來講,跳槽到私募是自身價值變現的加倍體現。
有業內人士評價,基金行業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相較其他行業,流動性更大一些。
老將“轉戰”
“金三銀四”招聘季,公募行業的高級管理人員頻繁傳出變更、離職消息。
根據Wind統計,今年來公募基金行業已有94位高管人員發生變更,其中3月和4月共有42人發生變動,涉及28家基金公司。具體來看,董事長有2人,總經理有16人,副總經理有19人,督察長有4人,首席信息官有3人。反觀2020年的高管變動情況,2020年同期(3月與4月合計)共有50位高管發生變更,涉及29家基金公司。其中,董事長有6人,總經理有20人,副總經理有15人,督察長有10人,首席信息官有4人。
整體來看,近兩年的3、4月份,基金公司高管人員變動數量相近,不過2020年同期的變動主要集中在4月份,而今年的變動主要集中在3月份,其中不乏公募“老將”。
例如,今年3月,千億公募基金前海開源總經理賈紅波由於個人原因離任。作為公募“老將”,賈紅波曾任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秘書長等職,主要分管私募行業的自律管理。
4月份,鵬華基金總裁助理、權益投資總監、專户理財投資總監冀洪濤即將入職另一家公募公司。
有行業人士評價,基金行業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相較其他行業,流動性更大一些,加上各家基金情況不一,部分基金公司年終獎在春節前發放,另有一部分的基金公司要在4月、5月甚至6月才會發放年終獎,這個時候出現流動潮也比較正常。
該人士亦指出,一般來説,行情好的時候流動性會好,行情差的時候,大家會考慮風險,先保住自己的飯碗再説。不過,今年一季度業績不理想,高管壓力過大,不排除有被動離職的可能性。
今年來已有144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發生變動(含內部調整),其中有83家基金公司增聘了基金經理,南方基金與華夏基金新聘任的基金經理數量最多,為6人;安心基金、鵬華基金與嘉實基金亦增聘5人;增聘1人的基金公司佔據多數。此外,有60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離任,頭部基金公司與腰部基金公司均有所涉及,其中北信瑞豐基金有3位基金經理離任,是目前基金經理離職數量排名第一位的公司;嘉實基金、博時基金、華泰博瑞基金、農銀匯理基金等公司均有兩位基金經理離任。
這與去年同期基金經理的人員流動性相差不大。
華東某公募人士表示,影響行業人員流動性快慢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基金公司的年終獎,2020年行情比較好,所以今年大家對年終獎的預期相對較好。發完年終獎可能會有一波傳統的流動性出現。各家基金公司發年終獎的時間不同,就目前來看,尚未感覺出明顯到人員的流動性。
北京一位公募人士也表示,基金經理“轉會”一般會在一個比較好的時點。但今年一季度以來,很多基金都處於業績虧損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肯定不好流動。除非是今年年初跳槽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奔私不再是最優選
“我們這一行的最終歸宿無非三種:自己炒股、幫別人炒股以及被淘汰掉。”一位由公募轉入私募的業內人士表示。
他表示,通常而言,公而優則私。一個從業人員要走研究投資這條路,一般從賣方、買方研究員做起,賣方還得跳槽入職到買方。一般研究員的收入從八千到四萬不等,加上獎金,一年的平均薪資介於30萬-40萬之間,至於是税前還是税後則具體取決於個人的工作能力、所在平台、工作年限等。但誰進這個行業不是為了賺錢?所以提升收入還是第一大需求,而想要提升收入可能得去當基金經理。一般是沿着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的路徑,跳一級需要2-5年不等。
在上述人士看來,公募基金行業普遍比較“官僚化”,論資排輩嚴重,需要歷經長時間的等待。有能力的人或者跳槽到其他的公募基金,尋求更高的職位和收入,或者跳槽私募追求更靈活的激勵機制。私募基金的優點在於組織扁平、兑現直接,如果業績做得足夠好,收入確實會提升,真正做到自身價值的加倍變現。
在公募基金工作了兩年後,上述人士正式轉入私募基金。
不過,在前述華東公募人士看來,最近兩年,公募轉私募的趨勢並不明顯,一般而言,流動性會更多地集中在公募基金內部。“現在大家也能看出來,公募的日子比私募要好過一些,公募本身的平台也比較大,平台優勢明顯。而加入私募,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來做,尤其是非投資類、業務性的事情會分散掉投研人的很多精力。而在公共平台上,不僅有整個平台的研究能力加持,也有完善的中後台來協助,基金經理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投資即可。所以最近兩年,公轉私的趨勢沒有那麼明顯。”該人士表示。
此外,前述華東機構人士表示,一般而言,大佬“奔私”、普通基金經理去頭部公募的情況居多。近兩年公募行業內部人員的穩定性比較高。
經濟觀察報採訪的多名業內人士指出,很多公募人員“公轉私”是因為公募行業缺少股權激勵、薪酬缺乏吸引力。目前部分公募基金已經設置了股權激勵機制,以求解決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和薪酬問題。
前述私募人士表示,無論是公募基金或是私募基金,個人的流量和投資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平台只是一個支撐。沒能力的選擇面窄,有能力的選擇面廣,跳與不跳、升與不升都是能力的結果。
北京一位公募人士認為,公募和私募某些時候並沒有那麼嚴格意義上的區分,目前業內已出現了自然人公募,以後兩者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沁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