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首相菅義偉9月上台以來已完成首次外訪和發表施政演説等規範性動作。就其政策表述及具體動作而言,菅政府內外政策雛形的特徵可歸納為供應鏈(supply chain)、經濟復甦(economic recovery)、融合(engagement)和數字化社會(digital society)等四個關鍵詞。它們的英文首字母正巧組成“SEED”,即種子的意思。而這些方面,也確實是菅義偉政府想在日本社會發展中埋下的“種子”。
首先,以積極有效的經濟振興政策儘快實現經濟系統性復甦,可謂菅義偉政府的第一要務。在施政演説中,菅義偉直言將繼承“安倍經濟學”,同時又稱將加大制度改革力度、釋放改革紅利,創造經濟復甦的內生性新動能,幫助日本經濟儘快走出疫情泥潭。儘管菅義偉低調錶示新經濟政策以“繼承”為主,但其強調的制度改革與創新或許會成為“菅經濟學”的一大亮點。
其次,數字化建設是菅政府對內政策的着力點。除了力推數字化行政,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教育等一系列數字化工程也已或即將進入實施階段。這些系統性的政策舉措將有助改善日本行政及商業行為範式,提升日本社會整體經濟效率,實現經濟結構“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新佈局。
不僅如此,數字化建設還將帶動一大批數字化產品的生產,尤其是以半導體為核心的電子消費產品及零部件。這不僅將直接刺激日本的消費與投資,還將間接刺激對半導體等電子類產品及原材料的研發投入,提升日本技術的競爭實力。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末丟失存儲器等半導體器件生產強國壟斷地位後,就轉而主攻半導體材料及生產設備的高新技術,未來這一趨勢或將更為顯著。
再次,調整海外供應鏈佈局,進一步夯實以日本技術為核心的產品供應鏈穩定與安全,是菅政府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菅義偉上任後的首次外訪便打破傳統,沒去美國而是選擇越南和印尼兩個國家,足以顯現東南亞地區在菅義偉政府外交戰略中的重要定位和高期待值。
具體而言,東南亞關乎菅義偉政府的“印太構想”,地理位置重要,屬於核心板塊。而且隨着未來日本海外供應鏈調整的推進,東南亞地區將成為承接日本新興投資及日企生產基地的主要目的地。更重要的是,該區域內部分國家已經或正在積極爭取成為“全面且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成員。鑑於此,日本與東南亞地區的政治關係將直接影響未來日本實施海外經濟戰略佈局的速度和進度。受其影響,對東南亞地區的政治“融合”,尤其是對越南、印尼等主要地區性大國的政治“融合”,打造日版“印太構想”的重要支點國家,是菅義偉政府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見,菅義偉政府雖然一再對外宣稱新政府內外政策以繼承為主,但實際也在努力尋求創新和突破,尋求在推進落實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的執政風格與政策體系,甚至力爭實現對安倍政府的超越。概言之,菅義偉政府希冀在變革中求新機,在改革中求發展,以“桃李不言”的方式靜待新“種子”在日本國內以及國際上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作者陳友駿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