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週一)中芯國際大漲12.7%,創下在科創板上市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市值逾4000億的中芯國際(688981.SH,00981.HK),自從回A登陸科創板後,頻頻在資本市場引發關注。
一方面,中芯國際作為芯片巨頭,儼然資本市場的香餑餑。另一方面,9月以來,多次傳言中芯國際將被美國列入黑名單。
雖然中芯國際接連進行了澄清,稱公司並未收到此類官方消息。但其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依舊受着市場的關注。
9月26日,一份網傳的美國商務部發出的信件顯示,遭到美國政府出口限制的包括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地甚至意大利的分公司和合資公司。該限制令意味着,供應商若想繼續給中芯國際供貨,需要向美國政府申請出口許可證。
一石激起千層浪。市場猜測,中芯國際是否會成為繼華為之後,又一家遭到美國貿易限制的頂尖中國科技企業。
9月27日,中芯國際就此公告回應稱:“本公司並未收到此類官方消息。本公司重申,中芯國際只為民用和商用的終端用户提供產品及服務。本公司和中國軍方毫無關係,也沒有為任何軍用終端用户生產。”
此消息會對中芯國際的市場表現產生怎樣的影響,還要看接下來的股價走勢。
01 “制裁”衝擊波
早在9月4日,就有消息傳言,美方或將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消息一出,市場震盪。9月7日,中芯國際港股暴跌22.88%,A股跌幅達11.29%。
當日,中芯國際發佈澄清公告,否認了被列入貿易黑名單一説,並稱中芯國際“產品及服務皆用於民用和商用,從沒有任何涉及軍事應用的經營行為,與中國軍方毫無關係。”
時隔半月,中芯國際被列入黑名單一事再次在市場上沸沸揚揚。雖然中芯國際表示未收到官方消息,不過對中芯國際而言,最壞的設想是,如果“制裁”真的來臨,中芯國際該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中芯國際公告
早在7月份中芯國際回A上市時,就在招股書裏提及,美國的制裁可能加劇。若如此,中芯國際對大客户的供貨可能會受影響,而中芯國際的大客户正是華為,其營收的20%來自華為。
此外,中芯國際若被制裁,其客户中的美國公司也會被波及。高通是中芯國際僅次於華為的第二大客户,讓中芯國際代工其部分芯片。對高通而言,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已經影響其向華為供貨的許可,如果再失去中芯國際代工的訂單,高通業務承壓不小。
不過,也有券商持樂觀態度。國信證券曾發研報認為制裁中芯國際沒有依據,一方面中芯國際滿足相關要求。另一方面,中芯國際一直在強調沒有任何軍用終端生產。
此外,中芯國際對美國半導體沒有任何威脅,制裁無意義。國信證券在研報中稱,中芯國際的目前最先進的只有14nm,而全球龍頭台積電已經到5nm,中間還有10nm、7nm等代差。
02 招兵買馬成巨頭
不過,今年以來,中芯國際的業績飛速增長。2020年中報顯示,報告期內,中芯國際實現營收132億元,高於去年同期的102億元;淨利潤13.9億元,也遠高於去年同期的3.23億元。
事實上,近幾年,中芯國際發展步入正軌後,盈利逐步進入穩定期。2019年,中芯國際實現營收約220億元,淨利潤17.9億元。這也是中芯國際的盈利峯值。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中芯國際的淨利潤)
從2016年開始,中芯國際大幅擴張,在上海、天津、深圳建立新廠,並戰略性投資長電科技等。與此同時,中芯招兵買馬主動進行人員調整。2016年12月,前台積電COO蔣尚義出任中芯執董;2017年5月,趙海軍先生接替邱慈雲先生出任CEO;2017年10月,前三星研發部總經理梁孟松先生出任聯席CEO。
毫無疑問,中芯國際的大投入有了成果。如今,市值4134億元的中芯國際,已經是中國芯片領域的龍頭企業。而這一切,還要從一位名叫張汝京的人説起。
張汝京,祖籍南京。1997年,在投資人的邀請下創辦了“世大積電”,不曾想,剛剛創辦3年,公司才開始盈利,大股東便將企業作價50億美元賣給了自己老領導張忠謀創辦的台積電。
不願屈居人下的張汝京開始尋找新的出路。2000年4月,中芯國際在開曼羣島註冊成立,並落户上海張江高科技產業園。
此後二十年,中芯國際以前十年的鉅額虧損,換回了後十年的大幅盈利。
03 股權爭奪,“芯片教父”離開
中芯國際成立時,張汝京為了不重蹈覆轍,在公司章程中規定,各大股東委派的董事只能擔任非執行董事,此舉是避免各大股東過度介入日常經營並控制企業。
中芯國際註冊成立時,是以外商投資的身份在上海設廠,股東包括有國資背景的上海實業、北大青鳥,還有美國的高盛、華登國際,台灣的漢鼎亞太,新加坡的祥峯投資。
首期募資約10億美元,募資完成後共計有16名股東,股權非常分散,即使是作為大股東的上海實業,也不過持股12%左右,而張汝京本人的持股還不足1%。
股權之所以如此分散,而且有着諸多外資股東,原因之一便是希望突破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不過,股權分散也導致股東各方的利益卻較難均衡。
其中,政府背景的國資核心訴求是通過中芯國際儘快將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培育起來;張汝京的核心訴求是將中芯國際打造成在全球半導體代工領域擁有話語權的企業;而其他股東的核心訴求是通過投資中芯國際獲得可觀的財務回報。
中芯國際成立前期,張汝京一直通過巨量的資金投入縮小與世界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差距。2004年3月,中芯國際於紐約、香港兩地實現上市。融資近18億美元后,中芯國際繼續擴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存儲芯片價格崩盤,中芯國際的資金出現了缺口,深陷虧損困局,急需補充資本。最終大唐電信入股,並取代上海實業成為第一大股東。
由於融資額的鉅額縮水以及原有股東的股權被過度稀釋,張汝京引發原有股東的強烈不滿。而大唐電信區別於其他財務投資股東,是首家產業資本入局,其本身在發展4G業務,有意控制一家半導體企業以增強自身實力。
截止目前,大唐電信依然牢牢佔據着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圖片來源:國盛證券研報
彼時,正值中芯國際和台積電打官司,張汝京輸了官司,不得不離開其一手創辦的中芯國際。
張汝京離開後,隨後多年,中芯國際管理層經歷了走馬燈似的更迭,直到當初跟隨張汝京一同從台灣赴上海創業,曾任職台積電高管的邱慈雲上任。
邱慈雲出任中芯國際執行董事兼CEO,被業內人士形容成“不幸中的萬幸”。
在邱慈雲6年任期內,中芯國際進入穩定增長期,實現扭虧為盈並逐漸擴大盈利規模。到2017年邱慈雲離職,中芯國際已經成為僅次於台積電的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