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示,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等資源先進開採技術開發應用。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確保能源供應,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加強煤電油氣運等調節,促進電力充足供應。
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能源安全是能源轉型的基本要求與根本底線,在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同發展關係,確保能源供應的“安全、經濟、低碳”三大目標不斷地協調、優化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
中國石油呼圖壁儲氣庫員工正在對氣量進行微調。受訪者供圖
煤炭增供油氣增產 夯實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今年以來,我國電力供應一直處於緊平衡的狀態。一方面,隨着我國經濟復甦,電力需求增長過快;另一方面,受能耗雙控政策和電煤價格上漲的影響,煤電企業面臨巨大壓力。
為紮實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採取了加速釋放煤礦優質產能、推進天然氣增儲上產、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等一系列舉措,推動相關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電廠存煤快速提升。11月份以來,全國統調電廠日均供煤達到810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30%。11月24日電廠存煤達到1.49億噸,比10月底增加逾4000萬噸,可用24天。截至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航運公司煤炭運輸量突破2億噸,其中海運量1.6億噸,有效保障了燃煤電廠機組發電用煤安全。“10月份以來,我們日均完成運量100萬噸,兩港累計卸車5364.6萬噸,向沿線電廠輸送電煤近200餘列近百萬噸。”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肅寧分公司副經理劉英偉表示。
天然氣持續增儲上產。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天然氣產量300.7億立方米,日供氣9500萬立方米;中國石化日產天然氣超1億立方米,每日向全國供應天然氣1.8億立方米;中國海油“深海一號”大氣田日產天然氣1000萬立方米;國家管網集團陝京天然氣管道累計輸氣量已破5000億立方米……11月以來,全國天然氣日供應量已達10億立方米以上,增幅達11%,供暖季可形成儲氣量270億立方米以上。
用電秩序保持穩定。截至11月6日,除個別省份、局部時段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採取有序用電措施外,國家電網經營區域有序用電規模接近清零。12月1日,南方電網區域內5省區能源電力供應穩中向好,電廠存煤平均可用天數均在20天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確保能源供應,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表示,會議明確了能源產業鏈的通暢對於保障能源供應的作用,加強調節、疏通堵點;強調了資源的開採與生產技術重要性,提升源頭保供能力;指出要突出大企業與國有企業在穩定預期上的社會責任,保證能源供應的量價穩定。
在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看來,我國能源和電力具有很強的公用事業特徵,事關整個國民經濟安全,要堅持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確保我國能源保供穩價。
白鶴灘水電站全貌。受訪者供圖
清潔能源裝機規模擴大 加快構建綠色低碳能源體系
11月19日,白鶴灘水電站4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這是三峽集團在長江干流上建成投產的第100台水輪發電機組,長江干流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11月26日,廣東湛江徐聞6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年上網電量約17.56億千瓦時,相當於130萬户家庭全年的基本用電量;截至目前,國家電投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超3800萬千瓦;今年前三季度,中核集團核電機組發電量累計1291.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06%……
今年以來,我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碩果累累,為能源保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更為經濟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國家能源局日前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水電發電裝機容量3.8798億千瓦,同比增長5.5%;風電裝機容量3.0486億千瓦,同比增長29%;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8747億千瓦,同比增長24.1%;核電裝機容量5326萬千瓦,同比增長6.8%。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孫傳旺表示,碳排放主要是由化石能源的利用過程中產生的。能源總量目標與碳排放脱鈎,推動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在一定時間內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將進一步鼓勵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對低碳轉型與能源保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曾鳴認為,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應該支持鼓勵發展,但新能源的發展和消費總量也要進行適度控制,超前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也不符合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要求。因此,新能源的生產與消費也應進行精細化管理,在統籌能源供應“安全、經濟、低碳”三個目標的前提下科學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
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全景。受訪者供圖
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實現三大目標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以煤為主,煤炭在能源結構和國民經濟中扮演着重要的壓艙石作用。今年以來,煤炭在發揮能源保供兜底作用的同時,正逐步實現從燃料到原料的轉變。
11月21日,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40萬噸/年乙二醇項目一次打通全流程,成功產出合格乙二醇產品,開創國內煤制甲醇聯產乙二醇向可降解塑料產業鏈延伸先河,對促進國家煤化工產業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轉型發展有着重要示範意義和積極影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羣認為,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是在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上,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有助於我國把減碳目標和能源供給安全更好地統籌起來。
“能源安全是能源轉型的基本要求與根本底線,低碳轉型必須正視我國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這是完成轉型的前提與保障。”孫傳旺表示,未來煤炭的使用將朝着與碳排放脱鈎的方向轉型,多能互補需要清潔高效的煤炭與可再生能源進行優化組合,突出各自優勢,取長補短,能夠更好的加快新型電力系統與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共同保障能源安全。
曾鳴認為,目前有些地方出現去煤電“一刀切”、不計成本去煤減碳等現象,忽略了煤炭對於各行業正常發展的重要作用。碳達峯、碳中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應注重傳統電源與波動性風電、太陽能發電的協調互補,優先發展新能源,科學安排煤電等傳統電源,強化電源側的靈活調節作用、優化電源配比,確保供應側電源送電的可持續性。
“在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過程中,能源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能源供應‘安全、經濟、低碳’三大目標要不斷地協調、優化發展,保持平衡,才能在保證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順利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曾鳴説。
“2021中國經濟新觀察”系列報道:
之一:高水平開放促高質量發展 開放型經濟躍上新水平
之二:錨定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之三:持續提升金融監管能力 “精準拆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之四:敢為人先挺進科研“無人區” 紮實落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之五:唱響奮進凱歌 鄉村振興展開新畫卷
之六:“十四五”開局之年 綠色低碳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