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雙碳目標下,光伏行業前景看起來一派光明。
無論是政策端的頻頻發力,抑或是二級市場上的火熱,裝機量的猛增,不曾停歇的擴產動作,政策端的頻頻發力,都在昭示着光伏這一領域當下及未來不可斗量的發展可能性。
然而,明朗之下仍有陰翳,原料飆漲、運費高企、急速擴張的風險、國際貿易壁壘,一系列難題正在向國內光伏企業們發起挑戰。
上篇|關鍵詞
1
“政策”:一個月出台83條
雙碳目標是當下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我國元首在2020年9月和12月兩次表態,定下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峯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新目標。
2021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同樣是雙碳元年,光伏政策密集出台。據索比光伏網統計,僅在11月份,就有83條光伏政策相繼發佈,涉及24個省市地區,包含光伏項目、分佈式光伏、光伏補貼、雙碳目標、“十四五”規劃電力市場、整縣等其他相關政策。
10月26日,國務院正式發佈《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為實現碳達峯奠定堅實基礎。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峯目標。
圖源:中國政府網
2
“股價”:板塊年內平均漲幅超54%
光伏是2021年資本市場上的驕子。相關數據顯示,A股太陽能板塊指數由年初的2194.45,升至12月22日的3389.02,漲幅達54.44%。光伏建築一體化板塊指數一路震盪上行,自3月10日的981.39,升至12月22日的1551.73,漲幅超過58%。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
以龍頭企業為樣本,隆基股份年初迎來一波上漲,2月中上旬有所調整後,其股價自3月25日低點53.4元/股,一路高歌猛進,衝上11月1日曆史高點103.3元/股,漲幅逾93%。
晶澳科技自最新收盤價87.1元/股,較1月4日收盤價42.9元/股上漲103.03%,總市值暴漲700億元。
東方日升在年初經歷一段時間的下探,5月份迎來爆發,由11.95元/股的低點,11月23日創下歷史新高39.47元/股,漲幅逾230%。
光伏企業在二級市場的良好表現有業績作為支撐。據東吳證券研報數據,光伏板塊2021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012.78億元,同比增長57.94%;實現歸母淨利潤362.27億元,同比增長59.52%。相比起風電板塊(前三季度營收1253.49億元)和核電板塊(前三季度營收1800.90億元),在新能源四大分支“風光水核”中,光伏依然是增速最快、營收規模最大的板塊。
3
“裝機”:前11個月同比增長34.5%
2021年國內光伏裝機量依舊呈現強勢增長。12月17日,國家能源局公佈1-11月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截至11月底,全國光伏新增裝機34.83GW,同比增長34.5%。1-11月,全國累計納入2021年國家財政補貼規模户用光伏項目裝機容量為16.49GW,其中山東、河北、河南、安徽位列全國户用裝機前四名。
另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前三季度,我國多晶硅產量36萬噸,同比增長24.1%;硅片產量165GW,同比增長54.2%;電池產量147GW,同比增長54.6%,組件產量130GW,同比增長58.5%。光伏發電量27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8%,佔總發電量的4%,同比增加0.3個百分點,光伏發電平均利用率98%;户用光伏新增裝機13.6GW,其中10月份户用裝機佔光伏總裝機51.5%,佔比首次突破半數。
4
“擴張”:上半年投資超700億元
2020年,光伏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擴產潮,據統計,全年擴產總資金超過3400億元。
2021年,這一趨勢仍未有停歇的跡象。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不完全統計,僅在今年上半年,硅片、電池片、組件端擴產總規模達到390.4GW,投資總額超716.58億元。其中,硅片擴產規模達222GW,電池片擴產規模109.9GW,組件擴產總規模58.5GW。
臨近年末,A股又現百億項目。12月20日晚間,硅料巨頭大全能源公告,擬投資332.5億元,在內蒙古包頭投建30萬噸/年高純工業硅項目、20萬噸/年有機硅項目、20萬噸/年高純多晶硅項目、2.1萬噸/年半導體多晶硅項目。
另以光伏組件龍頭晶澳科技為例,從年初至今,其共拋出三筆百億級投資。
11月17日,晶澳科技發佈公告稱,,公司計劃於遼寧省朝陽市投資建設晶澳朝陽綜合新能源產業基地”,預計總投資額為100億元。3月初,其與江蘇省啓東市政府簽訂協議,擬在啓東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20GW光伏電池、組件及配套光伏裝備項目,投資總額達102億元。1月23日,晶澳科技稱將投資建設電池和組件項目,投資總額100億元。
下篇|挑戰
好政策疊加好的發展勢頭,看似風光無限,然而這其中也有不少挑戰!
1
“原料飆漲”:硅料價格翻兩倍、裝機預測下調
1-11月全國光伏新增裝機量34.83GW,雖較去年同期增長34.5個百分點,但距離年度預期目標55-65GW尚有較大差距。而由於去年最後兩個月出現了27.32GW的搶裝潮,市場照此預估今年新增裝機仍有可能超過55GW。然而,進入第四季度,光伏搶裝需求不及預期,10月份全國户用光伏新增1.93GW,低於9月份的2.14GW,成為八個月以來首降。
12月15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由於指標下發滯後、價格上漲等原因,今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不及預期,2021年中國光伏裝機規模預測下調10GW,由55-65GW調至45-55GW。
實際上,年末搶裝潮的冷卻是在意料之中。5月20日,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年內未能併網的存量項目,由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統籌,直接納入後續年度保障性併網範圍。此即意味着,企業併網時限增加了一年,無需為爭奪補貼參與搶裝。加之產業鏈價格變化較快,不少電站項目選擇延期併網。
下游需求不及預期,價格的負反饋傳導至硅片端。11月30日,隆基股份披露單晶硅片報價,各尺寸硅片價格降幅7.16%至9.75%不等,這是隆基自去年5月以來首次下調硅片官方報價。中環股份緊隨其後,於12月2日更新報價,各尺寸硅片價格較前一月下調6.04%至12.48%。僅僅間隔半月,12月16日,隆基股份硅片價格再度全線下調,降幅均逾5%,最大達5.7%。
中環股份相關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降價是綜合考慮市場行情和上下游關係,我們認為硅料還是處在一個虛高的狀態,降價也是為了推動行業需求向好,有利於下游需求的充分釋放,保障產業鏈的穩定。”
此外,硅片降價的另一原因在於技術推動。隆基此次硅片厚度由170μm下降到165μm,中環也呈現出170μm、165μm、160μm、150μm不同尺寸規格的厚度。隆基股份方面此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由於硅料在硅片成本中的佔比加大,薄片化可提高每公斤單晶出片率、提升切片產能。降價可以理解為降本增效的光伏主旋律,同樣也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
受硅片端降價影響,硅料價格出現微弱鬆動。12月15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追蹤數據顯示,當週國內單晶復投料價格區間在23.7-26.3萬元/噸,成交均價在25.1萬元/噸,周環比下跌4.2%;單晶緻密料價格區間在23.5-26.1萬元/噸,成交均價在24.9萬元/噸,周環比下跌4.23%。
儘管有所鬆動,但對比年內不足9萬元/噸的價格,硅料價格的飆漲還是讓人咋舌,拐點不知何時將至。
硅料漲價也影射在公司的毛利率上。單季度來看,上機數控三季度毛利率為24.7%,較二季度環比下降6.26%;福萊特三季度毛利率為31.7%,較一季度的58.24%幾近腰斬。
海外運費的高漲也讓光伏企業叫苦不迭,王勃華指出,40尺高櫃集裝箱價格從往年的2000美元暴漲至超過1萬美元,除日韓航線價格相對穩定外,南美、北美、歐洲的多條航線價格提升5倍至10倍,僅隆基一家企業往年的海運費用就高達幾十億元。
2
“一體化之殤”:債務纏身、現金流惡化
為縮減成本壓力,尋找新的利潤點,許多光伏企業不滿足於細分領域,向全產業鏈延伸,押注一體化。
第一種路徑系合作一體化。3月,聆達股份與協鑫控股簽訂協議,將在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電站供應鏈端深度合作。2021至2025每年在硅片、電池、組件合作總規模分別不低於5GW、8GW、10GW、12GW、15GW;雙良節能與新特能源達成多晶硅和硅片等業務合作。6月,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增資新特能源子公司,就10萬噸高純多晶硅展開合作。11月,通威股份、京運通、晶科能源以向項目公司注資方式,合作10萬噸多晶硅項目。
第二種路徑則為垂直一體化。晶澳科技年初即宣佈,擬投資100億元在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電池和組件項目。合盛硅業垂直一體化的野心更大,12月公司宣佈與烏魯木齊政府簽訂協議,擬投資355億元建設20萬噸多晶硅、單晶切片、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等項目。
一體化的願景雖然美好,但也讓光伏巨頭們壓力倍增。截至三季度末,晶澳科技資產負債比為71.02%,較去年同期增長16.52個百分點。雖然賬面上有107.64億元現金,但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高達140.54億元,有息負債包括短期借款88.76億元,長期借款15.4億元。此外,其最新一期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1.4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648.35%。
合盛硅業同樣身負債務壓力,三季報顯示,其當前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33.77億元,有息負債近30億元。
事實上,早在十幾年前,國內首輪一體化競賽就已出現。原料價格暴漲之下,下游光伏企業巨頭超日太陽能、天威集團、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將目光投向硅料端,大手筆佈局全產業鏈。最終,光伏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負債危機,疊加歐美“雙反”,一體化巨頭們紛紛陷入虧損和資不抵債的境況,以破產重組收場。而眼下這輪一體化競賽和之前有何不同,會不會悲劇重演?企業又應當警惕哪些風險?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整體來看,一體化的好處在於,在行業快速擴充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可以享受到市場快速增長的紅利。從現在來看的話,如果是在硅料價格上漲的階段,佈局一體化可以讓每一道環節收益。但行業一旦出現波動、下行,或者新技術問世,就會面臨受損,甚至是被顛覆的風險。其實社會每一個行業大部分強調的都是專業化的分工,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在細分的環節做到更好。但從反向考慮來講,所謂一體化並不那麼絕對,因為如果你的產業規模做得足夠大,你不可能做到上下一般粗,還是要有所側重。”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破產的可能性任何時候都有,所以説企業們不要看到價格很好,就一味地擴張。因為價格好,企業投入就會多,就可能致使產能過剩,如果企業攤子鋪得太大的話,資金鍊容易斷裂。但現在的情況應該會比之前好一些,因為現在提出的雙碳,與以往所謂的低碳發展不太一樣。”
3
“外部壁壘”:“雙反”、高關税
除內因之外,外部壓制同樣在擠佔國內光伏企業的發展空間。
11月3日,隆基股份公告,自10月28日至11月3日,美國海關依據暫扣令(WRO)對隆基股份及美國子公司出口到美國的共40.31MW組件產品進行了扣留,本批貨物約佔公司2020年度出口美國銷量的1.59%。
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始於2011年11月,調查對象是產自中國大陸的太陽能電池,並於2012年10月作出終裁,認定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徵收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税和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税。
2014年1月,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第二輪“雙反”調查;2018年1月,美國通過“201法案”,決定對全球光伏產品徵收為期四年的保障措施關税,首年税率30%,每年下降5%,時年6月中國光伏產品(電池、組件和逆變器)被列入徵税清單。
除“雙反”外,中國光伏企業還面臨諸多外部壁壘,如印度的高關税政策、2023年試運行的歐盟碳關税政策等。
此外,知識產權之爭仍在上演。荷蘭時間7月5日,以分銷涉嫌侵權產品為由,韓國光伏製造商韓華向法院提起針對隆基股份子公司荷蘭隆基的簡易跨境臨時禁令申請。荷蘭時間10月1日,荷蘭隆基收到臨時禁令,不得實施侵犯韓華擁有在9個歐洲國家的相關專利的行為。
不只荷蘭,韓華與隆基的官司散佈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晶科能源也曾捲入與韓華的專利侵權訴訟,Maxeon於去年9月在日本東京對阿特斯子公司提起專利訴訟。
記者 胡安墉
編輯 王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