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專業人才的就業問題又一次引發了熱議。
年前,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物理材料專業的劉本良博士,參加了一檔《非你莫屬》的求職節目。在節目中,劉本良自稱在研究冷核聚變這種能源方式,求職月薪5000元人民幣,不僅被評委團拒絕,還被輪番質疑和嘲諷。
近日,有媒體稱,劉本良的冷核聚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造出了充一次電能用2.8萬年的超級電池,且劉本良也已經被美國高薪挖走,就職於紐約冷核聚變研究所,年薪1.2億美元。消息一出,網上一片譁然。
8月30日,澎湃新聞記者聯繫到了劉本良本人,其否定了上述傳言,並表示目前生活在北京市海淀區。
去年,劉本良從一家依託北斗導航科技有限公司離職,現沒有正式工作,仍然在做自己的真空正負能量分離技術研究,生活來源主要靠積蓄。
記者的採訪一度中斷,因為劉本良表示要騎電瓶車去接上幼兒園中班的兒子。
1983年,劉本良出生在山東,本科畢業於山東大學,碩士畢業於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據瞭解,劉本良博士論文題目為用貴金屬增強光場場強,偏重於製造貴金屬納米共振單元。他稱自己在2009年接觸到冷核聚變這一課題,2013年至今,主要研究一種實用級別的真空正負能量分離技術。
2012年,博士畢業後的劉本良曾一度在北斗導航公司工作,方向是研究“傳感器材料”,因為跟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完全不相干,所以一年後離職。2018年,出於生存壓力,劉本良參加了求職節目《非你莫屬》的錄製。
在這期飽受爭議的節目中,劉本良在台上稱,自己正在研究的方向是冷核聚變,其還稱,自己正在發明一種5號電池,能夠供一個家庭10年使用。“自己做科研是為造福人類,不是為了掙錢,但是家庭需要經濟支撐,爸爸和妻子需要生活,5000元足夠了。”劉本良説。
自我介紹後,眾多評委紛紛表示出對於低薪水的不可思議,並對其博士身份進行質疑。
一個評委問, “什麼是EV?什麼是ph-EV?”劉本良表示自己不知道。該評委説,這是目前最熱門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概念,劉本良回答,“我瞧不上新能源汽車,我比它的電池超過一個數量級,是文明級別的差別。”
隨後,又有另外的評委問他“能不能説幾句廣東話(因為他在香港學習很多年)”“你讀博士的時候住在香港哪一條路”等問題。劉本良表示自己都不能回答。
回憶起這期節目時自己的表現,劉本良也承認,“多少還是有些吹牛的成分。”
劉本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參加完那期節目後,也有不少公司主動聯繫上他,其中包括一家聲稱自己不缺錢的加油站。最後憑藉老同事的牽線,他再次選擇了回到老東家北斗導航公司,在公司的研究院工作,月薪約為人民幣1萬元。
“我從2018年一直工作到去年,研究的方向是算法,這些算法能夠運用到北斗的技術中,”劉本良説,“但其實這跟我一直關注的真空正負極能量分離技術是聯繫的,大部人都理解不了。”劉本良稱,去年公司撤銷了研究院,所有人員轉到業務部門,自己完全不懂業務,所以再次選擇離職。
“民科“還是“奇才”?記者瞭解到,針對劉本良這一特殊案例,目前沸騰的網絡輿論大概有兩股聲音。一股聲音仍然是對劉本良研究方向的質疑,稱其偏離了專業方向,淪為“民科”(民間科學家)。“冷聚變博士靠譜程度約等於水變油博士。”一名網友評論説。
據瞭解,核聚變通常需要千萬攝氏度以上的高温。這個温度是為了讓原子核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相互之間的排斥力,從而聚合在一起,產生更多的能量。
而冷聚變,即不需要高温(1000度以下)就能進行的核聚變(μ子催化也可讓聚變温度大大降低,但通常不算在此類)。據瞭解,冷聚變在上世紀80年代末火過一段時間,化學家Fleischmann表示在用鈀電解重水的過程中,觀察到了異常高的能量產出,聲稱實現了冷聚變,但後來證明實驗不可重複。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拋開冷核聚變的可行性,劉本良的另一理論即“一節電池供全家使用10年”在物理學上確實有根據,即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一塊五號電池的質量如果全部虧損確實可以放出巨大的能量,不過現在人類研究和技術手段還太過粗糙。現階段初級利用原子能的手段只有熱核裂變和熱核聚變。”
更有網友表示,高端人才上求職節目,不得不説是時代的悲哀。我國,在科研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冷門科研工作薪資低廉,不被資本看好,實在是令人唏噓。
“偉大的工作總需要一些超越歷史的人來做,特斯拉早年失去助學金連大學都不能順利讀完,進入愛迪生的公司,卻被愛迪生偷了專利,拒付工資,憤恨出走,後來接受JP摩根的資助才完成研究。”一名網友説。
在去年發表在知乎上的文章中,劉本良寫到 ↓
“許多年前,我曾經專注於能量的研究。今天我在這個問題上已經有了部分答案。能源這個行業從理論上已經被殺死了,未來將沒有能源行業。人類關於物質的所有知識也將會磁帶機一樣被埋藏,最終解決人們物質需求的方法將會只剩下一種,就是從原子開始製造出一切的所用。”
在採訪中,劉本良也跟記者解釋了很多關於他目前正在研究的“真空正負能量分離技術”, 從理論到算法。“物理學的謎團已經集中到了真空的本質屬性這一點上。根據量子場論,真空中時刻發生着正負能量的漲落起伏。霍金輻射、Casmir效應的客觀存在説明分離正負能量是可能的。當前實驗室中可以進行微小的正負能量分離,但還不能用做能源。”劉本良説。
因此,他的正負能量分離裝置是一種能夠輸出能量或者能夠輸入能量的裝置。這跟電池相似,既可以放電也可以充電。電池存儲能量的地方在電解液和電極,而正負能量分離裝置,存儲能量的部分在空間。
根據劉本良的設想,這套裝置可以是一套磁性材料裝置,也可以是一套微型的類似於半導體的微型固態材料裝置。劉本良説,設備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希望能夠得到企業支持。”
“理論已經有了,但裝置的開發上,我的能力還有困難,”劉本良説,“我所擅長的是想象。”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