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順差時代”落幕?韓國謀劃加強對華出口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張 靜 環球時報報道記者 王 冬】“中韓建交30年來,中國一直是韓國外匯收入的‘前沿基地’,而這種作用有可能今年正式終結。”《首爾經濟》22日的報道稱,過去30年韓國一直保持對華貿易順差。今年7月份,韓國對華出口同比下降2.5%,已經連續3個月出現對華貿易逆差。在8月24日中韓建交30週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面對對華貿易“順差時代”即將終結的預測,韓國提出產業升級維持技術領先,同時依據中國市場情況制定新出口戰略的應對措施。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兩國的貿易水平不能簡單用貿易順逆差來衡量,中韓雙邊貿易未來應重視高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獲得更大的利益。

【環時深度】“順差時代”落幕?韓國謀劃加強對華出口

最大對華順差來自半導體

據韓國關税廳8月22日發佈的最新數據,8月的前20天,韓國繼續保持對華貿易逆差,約為6.67億美元。綜合韓媒報道,今年5月開始,韓國對華貿易逆差已持續3個月。如果今年8月全月韓國仍然保持對華逆差,韓國將出現與中國建交30年來首次連續4個月逆差。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的統計顯示,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自2013年達到創紀錄的628億美元以後一直在下滑。2021,兩國貿易額歷史上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但韓國貿易順差為242億美元,不到2013年的一半。韓國國際貿易協會18日發佈的《近期對華貿易逆差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韓國對華貿易10大品目中有5項是逆差。以精細化工原料為例,上半年對華逆差為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9.9億美元。其他貿易逆差的項目是計算機(逆差33億美元)、工業電氣設備(21億美元)、電池和蓄電池(20億美元)、服裝(16億美元)。與去年相比上述五大品目的逆差額均有所增加。

《韓民族新聞》22日的報道稱,韓國對華貿易順差前五名品目中,半導體、合成樹脂、石化中間原料收支平衡好轉,平板顯示器、石油產品則差強人意。石油產品上半年雖然實現貿易順差,但比去年同期猛降20.7 億美元。韓國今年上半年對華貿易最大順差來自半導體,為1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3億美元,這表明韓國對華貿易順差幾乎完全依靠半導體產業。隨着貿易順差的下降,韓國對華貿易依存度也有所降低。今年上半年韓國對華依存度佔為23.2%,比去年同期下降2.1個百分點。進口依存度下降1.1個百分點至21.4%。

根據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的統計數據,從1992年到今年7月,韓國對華貿易累計順差超7000億美元,是同期韓國對美貿易累計順差的兩倍多。這就是為什麼有觀點認為,韓國是站在“巨人”中國的肩膀上躍進發達國家的行列。不過,中國在過去30年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廠”的角色,不僅確保了規模經濟,而且還實現了技術進步,在全球市場上與韓國的主要產業展開競爭。尤其是中國的電動車電池和液晶顯示器的市場份額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存儲半導體也在加速崛起。

確保技術領先,調整出口戰略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認為,除上半年中國部分地區的疫情封控措施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等暫時性原因外,韓國進口來源過度集中在中國、中國相關產業自給率上升等結構性因素也導致韓國對華貿易逆差。

以汽車用電池核心材料氫氧化鋰為例,受韓國電動車出口擴大影響,5月份對華進口同比增長404%,增幅明顯。截至今年上半年,韓國氫氧化鋰對華進口依存度高達83.2%。此外,由於中國本土產業供應能力的提高,不少韓國企業的出口正在下降。以半導體制造設備領域為例,2022年上半年對華出口同比下降51.9%,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國產化率從2021年的2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32%。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8月2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前些年中韓自貿協定剛簽訂的時候,兩國的貿易還不平衡,中方的逆差比較多,“但現在我們看不僅貿易趨於平衡了,而且韓國出現一定程度的逆差,這種變化在很大程度上也説明中韓兩國在產業分工關係和比較優勢上的變化。”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計劃8月底發佈包括刺激出口方案的“產業升級戰略”,還將推出汽車、造船、液晶顯示器、電池、能源等10大主要產業的相關戰略。有分析認為,由於上述產業都與中國存在競爭關係,因此這實際上是韓國從政府層面保持與中國技術差距的計劃。由於中國主要產業的升級,以往都是單方面為韓國提供利潤的韓中貿易現在正出現逆轉。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字,在中國的貿易逆差國家排名上,韓國過去26年都是排名第二,但今年跌至第四。有預測認為,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韓國很有可能從中國的貿易逆差名單中消失。

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洪智相研究員表示,為了改善對華貿易收支,韓國應該確保與新一代產業有關的穩定供應鏈,韓國企業在努力確保技術領先的同時,也要依據中國市場情況的變化強化制定新的出口營銷戰略。

根據韓國紐西斯通訊社21日的報道,隨着韓國對華貿易逆差持續,大韓貿易振興公社(KOTRA)近期召集企業座談,商量對華出口戰略。此次會議是為了支援可能擴大對華出口業務的企業,在市場、品目、方法、戰略等方面聽取企業意見。

會上,各方就環保設施、汽車零部件、船舶設備、材料、化妝品、飲料、保健食品等對華出口市場和目標進行了商討。某船舶設備企業代表表示,有必要強化與船運公司的溝通,擴大海外船運公司參加的商務洽談。某環保設備公司的CEO談到,北京決定環保政策,上海的商業能力很強,而廣州對環保設備的需求很大,因此有必要建立將這三處相關聯的出口洽談會。某工業用半導體公司的CEO則表示,應該邀請更多技術核心人員參加展會進行講解和推銷。KORTA表示,將分別組織韓國企業參加下月底在北京舉行的中韓環保產業展和10月在遼寧舉行的造船設備展。

強化高技術產業合作

“從貿易順差和逆差可以看出兩國貿易的大體態勢,但並不能反映貿易合作的全部內容。”白明對《環球時報》表示,衡量中韓經貿合作水平的標準有很多,兩國未來應該更加着眼於以芯片半導體為代表的高技術領域產業合作,着眼於更大的市場。白明認為,未來中韓兩國的合作不僅看規模,而且要看相互之間的互補程度,特別是產業鏈對接過程中,應該取長補短,各自發揮各自的長項。雙方都可以從對方的發展中獲得紅利。這種合作不僅體現在規模的擴張上,而且也體現在實實在在的發展水平上,“中韓在貿易上不論是誰多出一點兒,誰少出一點兒,最終雙方合作能共同獲得很多的利益,特別是附加值。”

《首爾經濟》援引韓國產業研究院北京分支機構負責人樸宰坤的話稱,韓中貿易以資本和零部件等中間商品構成,因此兩國經濟很難脱鈎,在韓國對華貿易依存度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韓國有必要持續推動“中國PLUS+”戰略。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院長金弘鐘錶示,在芯片四方聯盟方面,不能發出排斥中國的信號,韓國在與美國協調相關事宜的同時,應該繼續強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金弘鍾還發出警告,如果韓國盲目參加以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為對象的技術強制小團體,未來可能遭受巨大打擊。不少專家認為,在當前中美爭端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韓國基於實用主義的外交和貿易政策更顯必要。這意味着韓國不僅要擴大對美合作,也應該慎重處理佔韓國總出口25%的對華關係,為中韓建交“後30週年時代”做準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89 字。

轉載請註明: 【環時深度】“順差時代”落幕?韓國謀劃加強對華出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