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價投穀子地 編輯:小市妹
本文系市值觀察&價投穀子地聯合出品,作者在雪球設有專欄:ice_招行穀子地。
當前大量銀行開始啓動股權再融資,為了給再融資保駕護航,很多銀行都會釋放當期利潤以取悦投資者。
但是,這種行為真的可以持續麼?
本文想探討一個話題:對於一個銀行股的小股東,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增長?
銀行業的高槓杆、高風險、強週期、收益前置、風險後置的特性決定了,短期衝刺並不是最有利於銀行的發展模式。
銀行每一次高速擴張,除了帶來規模和營收快速增長外,都會造成許多窘境。營收利潤做上去當值領導領功高升,剩的爛賬扔給股東。
除此以外,2012年開始試行的巴塞爾III協議更是加劇我國銀行業增長和資本金之間的矛盾。資本金從4.5%漲到7.5%,不要小瞧僅調節了3%,與之對應的最高槓杆倍數從大約20倍下調到了約13倍。如果不補充資本金拓展業務規模,那麼在保持ROA不變的大前提下,相當於淨利潤要損失1/3。
所以,2012年國內的股份制銀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普通股權融資,少的融1次,多的融了3次。
我們無力去改變公司的經營和決策,投資能夠獲取的,僅僅是每股淨資產的增長和分紅。至於市場上給與同樣的資產什麼樣的估值,通常不是投資者可以控制的。
而每股淨資產的增長和分紅之和基本就等於公司的EPS。所以,投資者更應該關注的是EPS的增長。
可能有的投資者會説銀行股增發通常可以快速提高規模增長,拉高淨利潤增速,這難道不是好事麼?
這裏面就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增發是否必然帶來業績的增加?
這個答案是不一定。要看銀行當前擴張的瓶頸是否在資本金,如果不在資本金而在於網點、客羣、市場天花板等制約上,那麼增發股份並不會帶來利潤增速的提升。
比如: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這種核充率常年大幅超標的銀行,增發股權只會造成資本的浪費。
第二個是增發股份攤薄權益的問題。
如果是定向增發,那麼淨利潤的增長有相當一部分會被增發的股份平攤掉。至於攤薄比例,要看增發股份的價格和淨資產之間的關係。如果是配股或者可轉債,那麼相當於投資者要拿出新的資金入股,而自己原有的權益並不會產生額外收益,這和定增也類似。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值得投資者考慮的問題在於,銀行的規模和受到的監管限制是有關係的。銀行超常規的增長快速進入到大中型銀行後,會面臨增長邊際減緩,監管標準提高的問題。
股權融資對於盈利的攤薄效應到底如何?
選取2016-2020年這5年的數據,我挑選了幾家具有代表性的銀行,包括國有大行:建設銀行;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城商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
首先是淨利潤增速,如下表1:
▲表1
可以看到,6家銀行中只有招行和寧波銀行的年化增速可以達到兩位數。這也和這兩家銀行的資產質量表現正相關。最近幾年,只有資產質量較好的銀行才能獲得不錯的增長。但從淨利潤來看,增速最慢的是建設銀行。
如果從EPS重新觀察,結果會完全不同,如下表2:
▲表2
可以看到,表2的變化非常明顯,兩位數增長的只剩了招行一家,建行往上爬了2位,表現最差的變成了平安銀行。
各家的EPS年化增速都比淨利潤增速要低,對於招行和建行,只是微微下跌了0.5%左右,而其它銀行基本掉了3-5個百分點。其中,對於EPS同比下降的年份,我用了紅色標記。寧波銀行看起來掉的最多,但是這裏我依然標記了綠色,至於為什麼大家繼續向下看。
在表2中,各家銀行的年化EPS增速都要低於年化淨利潤增速,即使招行和建行這兩家近期沒進行股權融資的銀行都不能例外。
可能有的讀者會問,招行和建行沒有進行股權融資為啥增速不一致?
個人判斷主要是各位沒有考慮減記永續債和優先股的利息支出需要税後扣除,所以會影響到EPS增速。
除此之外,剩下4家的差距,主要是股權融資和送轉股造成的。
幾家銀行送轉股和增發的情況如下表3:
▲表3
特別注意,表3中寧波銀行在2016年利潤分配的方案中包含了10送3。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麼在表2中將寧波銀行標成綠色的原因,因為它的EPS增速在表2中沒有考慮到10送3的影響。修正後寧波銀行的EPS增速應該能夠達到12.82%,高於招商銀行11.41%。
在6家經過篩選的銀行中,招行和寧波銀行是僅有兩家能夠做到EPS雙位數增長的銀行。回頭看最近4-5年的股價表現,招商銀行和寧波銀行也確實是笑傲羣雄。
作為理性的投資者,我們既不要過度追捧增髮帶來的利潤增速虛高,也不要一概否定增發的作用。投資者只要緊盯EPS的年化增速,就可以找到優秀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