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尺寸之爭再現江湖,隆基股份白皮書引熱議!分析師:尺寸不是核心矛盾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何明俊

硅片的“尺寸之爭”由來已久。

近日,隆基股份(601012.SH)和天合光能(688599.SH)先後發佈關於182mm與210mm光伏組件的白皮書,得出的結論截然相反,引發投資者熱議。

隆基股份3月23日發佈《白皮書:“隆基182組件”與“超大電流組件”的發電性能實證對比研究》,其中提及第三方眾森公司採用隆基182雙面組件與超大電流雙面組件各一塊進行實證測試,隆基股份在泰州實證基地亦進行對比測試並採集到首批10天數據。結果顯示,182組件在通常情況下相對於超大電流組件具有明確的發電性能優勢。

天合光能的白皮書則顯示,210至尊組件因其優異的低輻照性能,整體的發電性能將更具優勢;當其應用於低輻照佔比相對銀川更高的廣袤地區時,210至尊組件的單瓦發電量相對優勢也將更加凸顯。

182與210,誰更具備優勢?爭議愈演愈烈。一名投資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隆基股份和天合光能又一次前後腳各自發了白皮書,股民炒個股都快能去答辯了。”

3月28日,泓達光伏創始人劉繼茂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提到,“一般來説,相同功率的組件,不管是單晶還是多晶,不管是166還是182或者是210,在同等條件下即相同角度、相同地點、相同温度、相同質量、相同逆變器的效率,發電量相差不大。”

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實證測試用大樣本會更好,單獨測試一般採取小面積測試方法。有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多設置一些邊際條件,最後的結論才公允。“目前隆基股份的數據算是小範圍驗證,後續需要繼續追蹤。”該業內人士表示。

尺寸之爭再現

硅片是光伏產業鏈的中間環節,既受制於上游多晶硅料的供應,對下游電池廠的議價能力又相對較弱,企業只能通過降本增效提升這一環節的利潤率。硅片尺寸增大,有助於提升硅片產能、降低非硅成本。

2017年以前,硅片尺寸優化空間有限,組件尺寸較為固定。但2017年後,光伏行業發展加速,業內開始考慮通過調整硅片尺寸來提高組件功率。

據時代週報記者瞭解,2017至2018年間,光伏業內湧現包括157.25mm、157.5mm、158mm、158.75mm等在內的多種尺寸,當時“尺寸之爭”並未出現明確性陣營,反而是多個尺寸產品“羣雄割據”。

2020年,“尺寸之爭”從幕後轉移至台前,光伏行業內多家公司以210mm及182mm作為陣營劃分標準尺寸。

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公司、江蘇潤陽悦達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以聯名信方式建議將182mm*182mm作為硅片標準尺寸。

而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潤陽悦達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公司、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則聯合發佈《關於推進光伏行業210mm硅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的聯合倡議》,建議選擇210+/-0.25mm作為唯一尺寸,同時依照這一尺寸修訂SEMI及光伏行業協會已有的組件尺寸標準。

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公司和江蘇潤陽悦達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同時參與兩大陣營,這也一度被投資者戲稱“兩邊押注、絕對不虧”。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硅片尺寸不斷增大是光伏行業降本保價的重要方式。在過去的十幾年內,光伏行業不斷挖掘產業潛能,使得硅片尺寸從110/125mm發展到156/156.75mm再到158.75/166mm。增加硅片尺寸以提高組件功率,降低製造與發電成本成為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

182與210對壘

無論是182陣營還是210陣營,其陣營內公司所發佈的實驗數據,均以對方的主打產品作為對比測試對象。

從本次隆基股份與天合光能先後發佈的白皮書數據來看,210在低輻照情況下發電量優於182,在高輻照情況下發電量遜於182,但兩家企業對輻照臨界值的界定有差異,前者認為臨界值在500W/平米,後者認為臨界值在1000W/平米。

有投資者表示,地球上大部分區域的輻照強度基本在500W-1000W/平米,兩家企業的實驗做了個寂寞。對此,劉繼茂認為,在低輻照條件下發電量低,對總的發電量影響不大,總的發電量決定於輻照條件下發電。

時代週報記者亦注意到,晶澳與TÜV北德在銀川國家光伏實證基地率先對比了182組件與超大電流組件(均為雙面組件)的發電性能,初步結果展示在《182組件產品聯合白皮書》中,後續報道顯示182組件相對於超大電流組件的發電增益達1.9%(2021年2月~2021年8月)。而天合光能3月24日公開了銀川國家光伏質檢中心(CPVT)的實證數據,又證明210組件單瓦發電量優勢明顯。

兩家分屬不同陣營的企業同樣是在銀川進行實證測試,為何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一名負責光伏業務的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同一個地方,兩家企業做的發電量結果有誤差、結論不同是可能發生的。因為測試機構不同,採取的設計方案不同,比如支架排布,支架高度,組件樣品的選擇,逆變器的匹配等都會導致結果不同。”

“影響發電量就是組件參數和逆變器的適配性。”劉繼茂分析,採用不同組串電流的逆變器,即使是同樣的電流,同樣的組串數量,效率也是相差很大。“組件發展到今天,目前效率都做得相差不多,一線品牌的廠家差異最多在0.2%左右,而光伏系統的效率,通常在80-90%之間,系統中有很多變量,每一個都比組件效率差大很多。因此選什麼樣的組件,對發電量的影響都可以忽略不計,選擇組件的因素,在於價格,生產廠家的品牌,質量、售後、安裝方式等,硅片尺寸的影響對於系統來説,影響很少。”他補充道。

硅片尺寸之爭再現江湖,隆基股份白皮書引熱議!分析師:尺寸不是核心矛盾

尺寸非核心矛盾?

為何直到2022年關於硅片尺寸的爭議依然存在?

華安證券研報指出,大硅片涉及很多工藝環節上的改進,比如設備的改進、材料的改進、工藝參數的改變。硅片尺寸涉及從硅片到電站建設的各個環節,硅片尺寸的變動需要光伏產業各個環節予以配合。

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部分製造環節使用較大硅片時,在不改變設備的情況下,只需更改夾具即可增加產能,但有些環節的改進難度卻非常大。而在電站建設方面,不同光伏組件的規格尺寸及使用硅片的尺寸決定了組件的電流和電壓,從而使得所需逆變器、支架等匹配產品亦不同,如果規格過於複雜,光伏電站建設進度則會被大幅拖慢。

光伏硅片的尺寸之爭,體現了光伏企業對未來市場話語權的爭奪。210和182陣營都希望己方主推的尺寸成為行業標準,但業內始終未就尺寸統一達成共識。

直至如今,不同尺寸的光伏產品仍在市場上相互競爭。

“硅片尺寸只是物理變化,不是光伏行業發展的核心矛盾,兩大陣營甚至不存在壁壘。” 一名長期跟蹤光伏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光伏行業發展的核心矛盾是新技術帶來的降本,以及製造業和運營商的利潤分配問題。”

該分析師還提到,目前182的市佔率略高於210,原來做210的部分企業也開始生產182相關產品。“這不是182的市場反饋更佳,而是供應鏈的問題。”他表示,“這主要看誰在下游推廣中佔據主導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31 字。

轉載請註明: 硅片尺寸之爭再現江湖,隆基股份白皮書引熱議!分析師:尺寸不是核心矛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