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錢虧嘴不虧”,怎麼看待“買基”焦慮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3月16日,是農銀匯理旗下基金經理夢圓管理“農銀匯理醫療保健主題股票基金”的第20天。

  據公開資料,夢圓“92年出生,本科就讀於北大,研究生在英國留學”。夢圓已有證券從業經歷6年,從研究員做起,到基金助理,2月24日開始擔任基金經理。

  在很多人眼裏,不到30歲就出任基金經理的夢圓,已經“走上人生巔峯”。

  然而,年後農銀匯理醫療保健主題股票基金的跌幅已近20%。基金交易平台上,夢圓一張小小的照片成了網友肆意發揮的“題材”。有網友惡狠狠地在評論區寫下“人長得漂亮有什麼用?”卻也有人調侃“長得好看就該被原諒,衝着好看就該買”。

  搖擺不定的評論,夢圓成了年輕人基金梗裏的“工具人”。

  匆忙入局的年輕人,不斷玩梗,卻難掩彷徨。“不理財,財慢慢沒了;理財,財可能很快沒了”。不少“基民”把矛頭轉向離基金市場最近的人,“都是基金經理和大V在做局,你品,你細品”這樣的評論不絕於耳,更有茫然的年輕人發表着“做時間的朋友”這類所謂高情商發言。

  中財龍馬資本董事長雷傑早已注意到年輕人對待基金的態度,“相較於銀行存款和現金理財產品,基金淨值波動較大,業績表現受到市場環境、基金經理管理能力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以娛樂化的方式對待基金投資並不可取。”

  3月9日深夜,某互聯網平台發佈了《致投資者的一封信》。雖有許多看似開脱的解釋被網友怒斥“‘賺’着説話不腰疼”,但一句“面對市場波動,最好的方法不是去預判市場,而是去思考應對方式”,倒顯得中肯。評論區裏,有人寫道:“自嘲是年輕人化解情緒的幽默,但那些連交易規則都不清楚的人,就別出來販賣焦慮了。”

  某二手交易平台顯示,市場波動的一週內,有20萬人用“基金虧了”的噱頭變賣二手貨品。基金的娛樂陣地無需“代代相傳”,自有年輕人“生生不息”地造梗。

  “年輕人本身有鋭意進取的個性,基金是與之風格相匹配的投資方式,年輕人買基金並不是一句玩笑話。”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年輕人買基金應是一件好事。從宏觀層面來説,2018年的資管新規出台後,一些保本保收益的投資產品基本被清除,逐步打破剛性兑付,化解影子銀行風險。當人們清醒認識到“零風險、高收益”是“天方夜譚”,基金投資成為主流投資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

  在前文提到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在當前市場波動加大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相信專業的力量,給投資經驗豐富、能力全面、回撤控制能力強的績優基金經理更長的時間進行專業的運作,用時間換取投資增值。”

  專業的基金管理人要恪守“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初心不動搖。雷傑表示,基金管理人要嚴格自律,規範營銷,不應誘導投資者過度投資、衝動投資。同時,幫助投資人正確看待基金投資的波動,致力於引導長期投資行為。

  郭田勇透過具有保持長期高回報率的基金經理,也看到了“低調、務實”的氣質。“什麼時候巴菲特這樣的人,是靠發發微博來漲粉賺錢、回饋股東?”他説,“路遙知馬力,基金始終是個專業性強、需要長時間堅守的行業。”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一代代基金經理穿越“牛”“熊”,成為“屠龍”勇士,年輕人能否也別盼着做那隻風口上的“小豬豬”?

  雷傑認為,年輕的投資者走出盲目跟風購買基金的關鍵,在於建立投資常識,樹立理性的投資觀念,讓他們對市場有足夠認知,擁有自我判斷能力。這是基金經理帶給年輕投資者信心的責任,也是年輕人擺脱“理財焦慮”,自己該上的必修課。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垠杉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