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成為醫學影像AI行業的上市第一股?從目前的進度來看,結果已經非常明顯。
雷鋒網消息,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Airdoc)(以下簡稱:鷹瞳科技)日前已通過港交所聆訊,並於9月22日晚間在港交所官網披露通過聆訊後的資料集,擇日將正式啓動招股並主板掛牌上市,瑞銀集團和中信證券擔任聯席保薦人。
港股IPO流程一般包含遞表、聆訊、路演、招股、公佈配售結果和掛牌上市這幾個階段,需要3-6個月完成。6月21日,鷹瞳科技遞交了招股書,按照這個週期來算,鷹瞳科技是實現了最快速度的獲批。
而在通過港交所聆訊後,企業的上市進程將會進一步提速:參考去年京東健康從通過聆訊到最終上市,花了23天,醫渡科技則是33天。
六年創業路,一朝夢終成。在醫療AI市場愈發成熟和穩定的今天,我們要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會是鷹瞳科技率先上市?它做對了哪些事情?
好的定位對一家公司的重要性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説,市場定位和策略選擇非常重要。
鷹瞳Airdoc創始人張大磊曾表示,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做每個人的人工智能,而不是隻有大專家才能用得着的人工智能。
“之所以把公司名字取作Airdoc,也是希望好的醫療服務像空氣一樣,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同時,也希望鷹瞳Airdoc的產品成為一個人生活中必備的部分。”
成立於2015年的鷹瞳科技,是中國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視網膜影像識別的早期檢測、輔助診斷與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的公司之一。
所以,這也就決定了,鷹瞳科技與其他面向三甲醫院放射科的醫學影像AI公司的不同——除了面向院內眼科、體檢科、內分泌科、心血管科、神經科等場景,還有更廣大的院外大健康場景。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人工智能視網膜醫學影像市場規模預計自2020年的7600萬元增至2030年的340億元,2020年至203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超80%。
而大健康場景中,人工智能視網膜醫學影像尚有大量需求未被滿足,預期2020年至2030年將以90.7%的年複合增長率,較醫療健康場景更快速地增長。
大健康場景包含了哪些?
除了醫院,社區診所及體檢中心,保險公司、視光中心及藥房等均包含在內。另外,療養院、企業診所等也會是未來的預期場景。
數年前起,不少醫療AI廠商曾表示,希望將產品從院內拓展到院外的基層和大健康場景中。
但是,從定位(主要基於CT等開發AI產品)來看,他們的產品天然倚重於院內影像科、心內科等科室。而在廣大的基層地區,低端的CT、X光、超聲等設備是主流,想要在基層地區紮根,技術難度不小。
相反,在鄉村衞生院、社區診所、藥房甚至是企業診所等機構裏,有一台十多萬的眼底照相機並不難。
針對不同型號相機的成像特徵,鷹瞳科技解決了算法模型在不同相機上的泛化問題,適配市面上幾乎所有主流相機。這點對於產品的推廣和覆蓋來説,至關重要。
其次,在眼科界有這樣一句話,“眼底一張照,慢病早知道”。通過一張眼底照片,不僅能及時發現眼底疾病的改變,也有利於提前發現一些全身疾病。
這就決定了聚焦視網膜AI領域的鷹瞳科技,其產品不單是單一疾病的篩查,還能實現對各種疾病和病變的綜合輔助診斷,評估全身性的健康風險,因而具有更深刻的應用價值和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就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下簡稱糖網),糖網AI產品也是鷹瞳科技率先獲批的三類證產品。
從需求來看,中國有1.144億糖尿病患者,其中21.4%-27.29%的患者在工作年齡期間便發生糖網。所以,糖網病變篩查具有體量大、優先級高兩個特點。
而AI眼底醫學影像的優勢在於,它既不需要跨越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病歷資料積累,也不需要抽血化驗及大型儀器的全身掃描,僅需單次拍攝,就能反映患者大部分的病情狀況。
所以,從一開始,鷹瞳科技就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在一個前景廣闊的多層次市場裏紮根了下來。
好的產品和態度,才能構建護城河有了好的市場定位,下一步就是要有好的產品來支撐。
根據招股書顯示,鷹瞳科技的產品線包括三大部分:用於檢測及輔助診斷的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軟件(SaMD,Software as Medical Device)、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和獨有硬件設備。
鷹瞳科技的核心產品為Airdoc-AIFUNDUS,屬於第一部分。
Airdoc-AIFUNDUS (1.0)就是鷹瞳科技的主打產品,用於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同類產品中首個獲得國家藥監局三類證的SaMD。
鷹瞳科技為什麼能夠率先取得三類證?
首先,鷹瞳科技自建了一個龐大優質的視網膜影像數據庫,包含了真實世界用户視網膜影像和相對應的約370萬多模態數據。有了這個數據庫,鷹瞳科技可以持續開發和優化深度學習算法,從而精確識別慢性病相關症狀。
從反饋結果來看,在招募1000名患者的多中心臨牀試驗中,Airdoc-AIFUNDUS (1.0)顯示出91.75%的敏感性和93.1%的特異性。
目前,只有IDx-DR和EyeArt是僅有的兩款獲得FDA批准的同類產品。而醫療AI市場同樣會遵循“二八市場”的規則,在行業發展初期就佔據一席之地,那麼未來就更有可能實現滾雪球效應。
Airdoc- AIFUNDUS (2.0)則旨在輔助診斷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計劃於2021年10月開始多中心臨牀試驗,並於2022年第二季度申請國家藥監局的新適應症註冊批准;
Airdoc-AIFUNDUS (3.0)則旨在輔助診斷病理性近視和視網膜脱離。
在技術實力的儲備上,鷹瞳科技在中國擁有148項專利及專利申請,包括35項獲授專利及113項專利申請,以及6項已發佈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其中22項專利及專利申請以及兩項已發佈PCT申請與核心產品有關。
根據招股書,公司在《柳葉刀》系列,《英國眼科學雜誌》及《英國皮膚病學雜誌》等權威同行評審科學期刊,及在一些頗具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學術會議(例如MICCAI)上發表了超過20篇論文。
這些學術成果,印證了鷹瞳科技的研發實力和對行業知識的深度理解,大大提升了醫生對AI產品的認同與參與開發程度。
在SaMD之外,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和獨有硬件設備,是鷹瞳科技的另外兩條產品線。
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旨在為用户提供基本的健康評估,有助於檢測風險指標。目前,該解決方案已服務於包括體檢中心、社區診所、保險公司、視光中心及藥房在內的多元化健康場景,並已產生十分可觀的收入。
便攜硬件設備則主要包括三款自主研發的眼底相機,這些設備與輔助診斷SaMD和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兼容,使得公司能夠提供無縫結合硬件和軟件的綜合醫療健康解決方案。
今年前3個月,銷售硬件設備這部分業務,就有了202.2萬元的收入。
在國內,絕大多數的醫療AI公司只專注於軟件和算法的開發,像鷹瞳科技提供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公司屈指可數。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進一步降低成本。
雷鋒網瞭解到,去年鷹瞳Airdoc產品共檢測了200多萬人次,這其中臨牀科室和體檢等醫療機構的貢獻最大。
此前接受採訪時,張大磊也坦言,“今年,我們的目標是1000萬人次,這個目標對硬件鋪設形成了挑戰。”但隨着後續硬設備的產能提高,篩查成本以及篩查的人數都將有更明顯的變化。
鷹瞳科技還正在開發用於病理性近視及視網膜脱離的Airdoc-AIFUNDUS (3.0),以解決中國日益增多的近視及視力問題(尤其是年輕一代),並計劃於2022年10月開始多中心臨牀試驗並於2024年上半年申請國家藥監局的新適應症註冊批准。
可以看到,圍繞眼科疾病,鷹瞳科技進行了非常多的管線佈局。
這也是它有別於行業的一大特點——做“專”和做“精”,類似於練武,少林72絕技都會一點的人,不一定能勝過一種武功練20年的人。
豐富的玩法,才能走的更遠有了定位和產品,最後是找到一套好的商業模式。
如今這波AI熱潮,其實就像團購興起的那個時候。醫療AI行業也應該如此。誰能最快進行商業化,而且是有利潤、高質量、可複製的商業化,誰就能活下去。
正如上文所説,多數的醫療AI公司對院內影像科室的依賴明顯。如果要面向基層場景,是擁有幾百、上千萬元CT的機構多,還是擁有十多萬元甚至更便宜的眼底相機的多?
另一方面,糖網篩查已在醫院收費目錄之中,AI企業能夠從醫院分成。
據券商中國2018年的一份數據顯示,重慶單眼檢查價格為33元,廣州單眼檢測價格為40元,單日的檢查總量可達5000例,其中企業分成比例約為50%。也有的地區體檢項目中增加了糖網篩查,糖網AI企業能分到10元左右。
相比之下,CT檢查的基礎價位在200元到300元左右,如果在此基礎上探索“CT+AI”產品進入收費目錄,落在患者身上的成本更大。
當然,眼科檢查和影像科檢查本不具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從消費心理來説,患者更願意在300元還是40元的基礎上,為AI產品付費?
從整個AI賦能醫療影像的生態看,患者是核心,醫院、社區、體檢等機構則是服務端口的上游,而下游還有藥品、其他服務機構、支付方、保險等。
在院外場景中,鷹瞳科技的一條商業線是和保險掛鈎。例如,鷹瞳科技與平安保險、中國太平洋保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保險和新華保險等商業保險公司合作,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已應用於28個省份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並覆蓋超850家視光中心和超100萬人次。
通過與健康險公司合作,將更多的疾病篩查服務包含在企業提供給員工福利的體檢服務裏等,可以幫助保險公司控費,從而讓醫療AI公司在其中得到分成收入。
截至招股書披露日,平安醫療科技持716.97萬股公司股份,持股比例達8.82%。復星國際通過亞東北辰持1027.25萬股公司股份,持股比例達12.64%。
此外,搜狗、中信證券、禮來亞洲、清池資本及OrbiMed此前均參與投資鷹瞳科技。
平安、復星國際這些股東,不僅可以從資金層面給予支持,更可以從商業合作的角度幫助鷹瞳科技成長。
自2018年起,鷹瞳科技開始與體檢機構愛康國賓合作,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已在超140家愛康國賓體檢中心推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2019年,鷹瞳科技聯合眼鏡業的星創視界(旗下寶島眼鏡)、以色列視光高科技廠商Visionix、頂尖醫療器械廠商台灣明達醫學和蘇州幫橋,宣佈開展五方戰略合作,將AI篩查從眼底照相機延展至自動多功能綜合檢眼儀、數碼裂隙燈,並在星創視界旗下寶島眼鏡率先引進600台AI賦能眼底照相機、100台AI賦能數碼裂隙燈、100多台AI賦能綜合檢眼儀。
從醫院到體檢中心,從保險公司與視光企業,鷹瞳科技的“玩法”顯然更加豐富。
2019年度和2020年度,鷹瞳科技的收入分別為3041.5萬元和4767.2萬元,增幅高達56.7%。毛利率從2019年的53%上升至2021年前三個月止的66.6%。隨着公司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毛利率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營收穩步增長,毛利率改善明顯後,鷹瞳科技的客户數量也從46位增長至85位,近乎翻倍,一切都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加速。
結語自創業大潮掀起以來,醫療AI行業承載了太多的期望,也承受了太多的質疑與非議。在商業化問題上,似乎人人皆可言及一二。
實際上,縱觀已經遞交招股書的四家醫療AI企業,實現數億級別收入已經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對於這些心懷夢想的創業者來説,上市從來不是一家企業的終點,而是會帶來更多的機遇、面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作為醫療AI行業的領跑者,期待鷹瞳科技在資本市場登陸後,在新產品的註冊審批、市場客户的擴展等方面進一步發展。
從數十家企業的“集體智慧”和“羣策羣力”,到如今的四大“準上市企業”,醫療AI走到今天已經殊為不易。
在目前沒有太多參考樣本的情況下,鷹瞳科技的招股書似乎值得人們多讀幾遍。畢竟,創業大潮逐漸褪去後,鷹瞳科技將是第一個站在浪頭上的人。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