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起伏不斷,但是在疫情蔓延的情況下,A股市場今年的表現相當強勢,滬深300指數年內漲幅超過20%。公募基金獲得了不錯的投資業績,積極回饋投資者,年內分紅總額達到1473.26億元,創出歷史新高。
截至11月23日,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已分紅1473.26億元,遠超去年全年的1290.41億元;公募基金累計分紅3851次。
其中,債券型基金分紅金額最高次數也最多,累計分紅2901次(A、C份額合計),分紅總額達到876.15億元。在債券型基金中,博時裕盈3個月、國投瑞銀中高等級兩隻基金分紅多達11次;嘉實超短債分紅10次,工銀瑞信中債3-5年國開行、中融聚業3個月、工銀瑞信中債1-3年國開行、富國國有企業債等基金均已分紅8次。
股票型基金年內已累計分紅87次,分紅總額76.19億元。其中,中歐時代先鋒分紅金額最高,累計達到31.81億元。
混合型基金共分紅814次,總金額489.5億元。其中,興全基金分紅金額最高,興全輕資產、興全趨勢投資兩隻基金分別分紅32.4億元、21.74億元。此外,華夏回報A、華夏回報H、南方成份精選A、富國天博創新主題、南方績優成長A、交銀藍籌基金今年以來的分紅金額都超過了12億元。
西部利得公募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嚴志勇表示,今年基金分紅較去年明顯增加,原因可能有幾點:一是因為規模的增長,而且過去兩年債券牛市,不少債券基金都有不錯的收益,出於回報投資者的目的,會在合理範圍內進行比較多的分紅;二是去年成立了許多定開債基,特別是一些攤餘成本的債基,規模都比較大,可能產生一定金額的分紅。
德邦基金認為,今年分紅較往年水平高,主要是源於合同約定、投資策略、投資風險等因素。近兩年,市場賺錢效應顯著,部分基金累積了一定規模和收益。通過分紅一方面可以合理削減規模降低獲取收益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將部分收益派發給投資者,讓投資者提前獲取收益,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瞭解到,目前,一些基金經理對明年市場持謹慎態度,有些甚至表示不看好。那麼,今年基金大規模分紅,與基金經理對後市的預期有何關聯?
德邦基金認為,債券基金大規模分紅不一定代表基金經理對後市的謹慎預期。一般來説,債券基金的投資者以風險偏好較低的中長期投資者為主,他們追求的是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基金分紅可以為其提供一定的現金流。
嚴志勇表示,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分紅可能有幾方面考慮:一是業績比較好。很多產品取得了不錯的收益,出於鎖定收益並讓持有人享受投資回報的目的,可能會做一定的分紅;第二,部分基金公司基於產品策略的考慮,過大的規模,可能會對策略的有效性造成一定衝擊,所以會通過合理分紅降低規模;第三,有些基金公司可能對後市比較謹慎,從降低規模的考量出發,也可能會做分紅;此外,還有一些產品,基金合同對分紅條件、分紅次數、分紅頻率都做了明確約定,基金公司分紅不過是按合同行事。
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基金密集分紅,也是為了減小年底機構客户的贖回壓力。每年年底,提出分紅兑付需求的機構客户不少,既可以落袋為安,還可以合理避税。根據相關規定,對企業投資者申購和贖回基金單位取得的差價收入,應併入企業的應納税所得額,徵收企業所得税,但分紅收入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税。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