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出現曾導致全球損失5.7萬億美元!這一被忽視的危機恐重新引爆全球“通脹”,央行政策制定者或面臨一場新經濟風暴的考驗……
外媒表示,就在投資者認為可以放心地期待利率很快見頂的時候,更多的壞消息正接踵而至。
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和澳大利亞氣象局稱,厄爾尼諾現象似乎已經卷土重來。它的出現通常會導致或加劇洪水、熱浪、水資源短缺和野火,尤其是在南半球。這將損害農作物和基礎設施,並造成通脹,從而給央行施加了收緊貨幣政策的壓力。如果氣候變化使此類事件變得更強烈且更頻繁,供應衝擊將不可避免。
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將打破記錄。當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表面温度比平均温度至少高出0.5攝氏度時,就會產生這種現象,從而減弱或逆轉信風的流動。迄今為止最強的一次是在2016年,當時海面温度比平均水平高出2.6度。澳大利亞氣象部門幾周前透露,今年11月這一差距可能達到3.2攝氏度。
到目前為止,交易員關注的是一些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大宗商品。今年6月,大米期貨達到了近15年來除疫情期間的峯值。印度、泰國和越南是三個最大的大米出口國,這三個國家今年已經經歷了創紀錄或接近創紀錄的高温,而且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天氣往往更乾燥。
由於預料到水資源短缺,泰國當局今年5月要求農民只種植一種作物,而不是兩種。越南已經處於乾旱狀態,這也影響了羅布斯塔咖啡樹的產量。上週,羅布斯塔咖啡期貨合約達到了自2008年推出以來的最高價格,今年以來已經上漲了60%。
有人認為,單一的厄爾尼諾現象似乎是可控的。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5年的計算,該現象可能在其發生後的一年內將石油價格推高近14%,將非燃料商品價格推高5%以上。
但IMF分析師得出的結論是,過去12個月,整體通脹增幅最大的國家僅為1%左右,而且僅限於巴西、印尼和墨西哥等少數幾個風險敞口最大的國家。達特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今年延長了時間框架,並估計有記錄以來第二強的厄爾尼諾現象——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在五年內對全球經濟帶來了5.7萬億美元(以2017年美元計)的損失。
自那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世界變暖了。自IMF發表論文以來的8年,也是有記錄以來世界最熱的8年,儘管自2020年以來太平洋温度較低,導致厄爾尼諾的對立面拉尼娜現象出現。
一方面,全球變暖加劇了歐洲、中國、東南亞和美國部分地區的乾旱,其中一些地區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還會惡化。另一方面,它為更嚴重的洪水創造了條件,因為它的温度每升高1攝氏度,空氣就能多容納7%的水。這意味着,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帶來濕潤氣候的地方受益的作物,比如目前因為缺少雨水而受到嚴重打擊的美國大豆,現在面臨着更大的被淹沒的風險。
在拉尼娜現象期間,大洋洲感受到了一些影響。根據荷蘭合作銀行的數據,截至2022年9月的三個月裏,澳大利亞連續第二年的洪災導致食品通脹年化增長率達到9%,這是自200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在受到颶風襲擊一個月後,新西蘭的水果和蔬菜價格指數在3月份同比上漲了22%。2021年和2022年,暴雨和霜凍也使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咖啡減產,去年2月將期貨價格推高至10年來的高點,同時刺激了羅布斯塔咖啡豆需求的增加。
受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影響的天氣對播種、種植和收穫的直接影響並不是唯一的經濟考慮因素。
基礎設施也可能因此被破壞或摧毀。例如,去年年初,洪水沖走了向西澳大利亞運輸食品的唯一一條長達30公里的鐵路線。
另外,根據巴克萊的數據,糖期貨在6月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近12年來的高點,因為人們擔心,過高的濕度可能會使巴西甘蔗田遭受比2016年更嚴重的減產。但還有另一個原因,上一季度的收成令人失望,加上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水資源短缺的前景,促使全球第二大生產國印度實際上禁止了食糖出口,直到明年。
最近還有其他以國家糧食安全為幌子的保護主義例子。所有這些不確定性構成了潛在的供應衝擊,僅在未來一年就有可能推高物價。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升温將使這些衝擊更加普遍;世界氣象組織在5月份宣佈,由於温室氣體排放和厄爾尼諾現象的結合,未來五年將有98%的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時期。
外媒認為,在應對由疫情和俄烏衝突引起的通脹風暴困難重重之後,政策決策者們恐還將面臨一場強大的新經濟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