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民“甩”掉思想包袱:誰説貧窮才貸款?

草原牧民“甩”掉思想包袱:誰説貧窮才貸款?

圖為敖能正在自家的奶食品加工廠製作奶豆腐。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錫林郭勒8月23日電 題:草原牧民“甩”掉思想包袱:誰説貧窮才貸款?

作者 奧藍 王鳴遠

創業的第一桶金是“借”來的,這令敖能十分感概。家住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的她是土生土長的牧民,在大學畢業後選擇返鄉創業,跟父母一起做奶食品加工生意。

“奶食品加工通常回款會比較慢。為了資金週轉,我們向銀行借了貸款。我和父母一共貸了70多萬元。今年我們還通過借款擴大了奶食品加工廠的經營規模,新購買10多頭奶牛。”敖能告訴記者。

不少淳樸的牧民曾將貸款看作貧窮的象徵,避而遠之。而近年來,隨着內蒙古不斷加大支農、惠農小額貸款公司在農村牧區的覆蓋,越來越多的牧民通過貸款嚐到實惠。

“無債便是富”的傳統思想也在農牧民中悄然改變,善用金融貸款的農牧民越來越多,他們在鄉村書寫着一個又一個致富故事。

草原牧民“甩”掉思想包袱:誰説貧窮才貸款?

圖為都木達錫合作社集中購買牛飼料。受訪者供圖

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敖倫毛都嘎查牧民吉木斯曾深受資金週轉之苦。“以前每年年初要花費很多錢購買飼草料,資金週轉不開的時候只能忍痛賣牛。”

“貸款幫了我家大忙,現在每年年初貸款來買牲畜和飼料,年底賣牛之後還一部分貸款,第二年賣牛賺來的錢就可以用來擴大生產。2013年,我家只有7頭牛,現在已經30多頭了。”吉木斯很感慨。

“現在家裏還有10多萬的貸款,但我覺得不算壓力。因為現在牛和羊的價格都越來越好,今年我家的牛犢每頭都能賣個1萬多,我們還款壓力也越來越小。”談及未還清的貸款吉木斯並不着急,“我周圍很多人都是我這樣的情況,牲畜變多了,大部分都有貸款。”

如今,隨着草原生產方式的多元化和現代化,人們還貸款的方式也愈發“多元”起來。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都木達錫合作社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幫牧民還貸款。“多年來寶力根敖包嘎查的牧民都是靠天吃飯,近幾年旱災讓牧民不得不靠着貸款來維持生畜的草料供給,時間一長貸款數額也就越滾越大。”寶力根敖包嘎查書記寶音巴圖告訴記者。

“牧户把一部分草場給合作社來維護和租賃,給牧民還款的錢主要來源於租賃草場和草料收割。”寶音巴圖介紹説。目前都木達錫合作社共整合8.2萬畝草場,幫助十幾家牧户還款,2018年到2020年每年還款金額為80萬元。

寶音巴圖計劃五年內幫助牧民還清貸款,他説:“老百姓的壓力太大了,不能讓他們從邊緣户變成貧困户。”

談到甩掉貸款包袱的快樂,深有體會。“過去買飼草料欠下的10萬元貸款,通過轉租3000畝草場給合作社還清了。”寶力根敖包嘎查的格日勒夫婦談起還清貸款時喜上眉梢。“合作社不僅幫我們還清了貸款,還建立了託養基地,在天氣轉冷的時候把牛羊集中到大棚裏統一管理。大大降低了我們的養殖成本。”

如今牧民的經濟意識也越來越提高,在放牧時不再一味地擴張數量,而是算起了“賬”。

“現在我跟牧民講少養、精養。”廷巴特爾是共和國少將廷懋之子,紮根錫林郭勒草原50餘載,他家也是遠近聞名的草原生態牧場樣板間,每年都有很多牧民向他“取經”。在他看來,之前有些牧民貸款多,一是因為攀比和不懂技術,亂花錢;二是生產理念不對。

廷巴特爾告訴記者,如今的他在向牧民提倡科學養殖,在生產成本、自身能力和草場環境之間做平衡,不少牧民都在這麼幹。“收入最高、支出最低、勞動強度最小、生態最好。這是我提的四點平衡。”(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0 字。

轉載請註明: 草原牧民“甩”掉思想包袱:誰説貧窮才貸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