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看到您之前有一篇文章,您當時説結構性行情和週期性行情的配置的切換最近幾年,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中國股市,我想問一下您為什麼這麼説?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付鵬:這個邏輯超簡單。我給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的經濟增長,20年前靠着生產加工製造出口,也就跟週期性相關的行業然後來發展經濟,所以那要股指有股指,要盈利有盈利。
1995年到2008年 A股行情,生產、加工、製造、鋼鐵、基建、銀行、保險、地產、券商,這些都叫傳統行業,要增長有增長,要估值有估值,要盈利有盈利。08年之後,鋼鐵、水泥、銀行、保險、券商、基建這些傳統行業老了,用我們的話説叫過剩產能了。傳統行業老去的特點就是第一在估值上老去,行業老去的時候估值是自然下降的。很多人必須明白一點,現在很多行業的三低,低估值、低PE、低PV是一種常態。比如匯豐銀行,公司老了,行業老了,產業老了,所以它的低只是安全邊際,而不意味着低就可以買。
2008年以後政策非常明確指向了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經濟轉型、技術推動。從19年開始資本市場建設都是圍繞着讓年輕人裏能跑出未來的領軍人物在做鋪墊,所以説那就叫什麼?成長。你會發現我們的指數特點是什麼?上證綜指、深證綜指裏週期性的權重太高。創新型公司30億、50億、100億,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銀行都是萬億的,那市值權重能是一個比重嗎?一萬億的老傢伙推動10%要1000億,50億的創新型公司推動10%只要5億,那能是一個資金體量嗎?所以當指數權重大量被週期性壓制以後,週期性能不能推動就很關鍵了。
市值推動就兩個東西,估值推、盈利推。既然老了,毫無疑問估值是推不動的。那就靠盈利推,那什麼叫週期性行業?傳統的生產加工、製造、基建、銀行、保險、地產、券商,利潤來自於什麼?在過去的20、30年,行業利潤本質來自於通脹,所以通脹時盈利預期會推,估值不動,指數就能往上帶動。一旦通縮,這些大的權重盈利預期就會降,你指數就推不懂,所以08年以前指數的波動基本上都是跟着週期性、通脹的變動在變化。
08年那一波行情結束以後,如果沒有13年14年高槓杆對中小創的泡沫以外,我們大部分時間就是3000多點的波動。但是沒有行情嗎?並不是。成長類的50億的公司已經變成500億了,但它太小,還不夠這邊1%的漲幅,所以會發現成長類不知不覺在跑。用比較專業的話講就是08年劃出了賽道,這個賽道是什麼呢?就是必須是玩科技的、玩科創的、玩創新的。當到達5000億、1萬億時指數中就可以把老傢伙們替代,指數才會動,這才是邏輯。所以7月22號中國首次開啓修改指數權重的事情,這是第一個信號,非常重要的信號。但是它不等於説指數馬上就有行情,修改的窗口開了以後過程是慢的,一個老的走一個新的進,新的進的指數權重越來越多,指數權重比例才會慢慢發生變化。
美國大概是1995年到2010年這一段,經歷97、98、99、00年的泡沫,死掉一批,從科技類跑出來經歷00年到10年美股的震盪整理,把龍頭跑出來,把權重完成替換,然後才有了10年後面的這一波牛市。再往前推50年是1929年無線電、通訊、機械、飛機、火車這些東西泡沫擠掉,30年到50年每股震盪整理20年,然後跑出波音、空客、杜邦然後才有了後面的行情。100年了美國兩次,中國現在是第一個50年裏的第一次的賽道變化,淘汰、龍頭、權重老去,然後也許五年,也許十年我們才會完成這個過程,才會有後邊。否則的話大邏輯從09年之後就沒有任何變化,權重壓底、週期壓住你的指數,成長跑自己的。這就是所有人講的結構性行情。
金融界:因為近期不少中外股都有意向迴歸,我想問一下中外股迴歸對我國基本上發展有什麼意義?然後在投資方面我們對投資者有什麼建議?
付鵬:中外股先自己找找自己的問題,對吧?真以為説沒有問題老美就讓撤了嗎?該罰的要罰,該抓人的要抓,該嚴懲的要懲,這些東西都不弄的話都跑回到國內那有什麼好東西,對不對?首先來講你自己身體得正,是吧?所以説當年造成最大的問題的一開始的這個原因,就是病根是因為你的大量的財務造假,這才是你的核心,你不管回到哪這個東西都不允許的。難道説你回到國內上市,國內就縱容你財務造假嗎?那豈不是把國內的投資人都當成傻子了嗎?這個遊戲肯定是不能這麼玩的,首先第一點無論你去哪你的財務造假是絕對都不允許的,你到國內到哪都是不允許的,如果你做,不管你在天涯海角這些東西都要嚴懲,你只有做到這一點市場才有它真正的意義。
然後我們才説下一層,回到國內,這才是優質性的資產,中國最好的資產才能夠回來。當然現在來講大概是回到香港,所以説香港的科技指數基本上將覆蓋中國最優秀的這些互聯網企業。但是同時香港也存在問題——香港的金融監管還有對財務的審計,其實也有很多的問題,這其實都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所以説這兩點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