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胡琛
一場疫情,讓本就受到互聯網經濟衝擊的實體書店有了新變化。
街頭巷尾、購物中心中的實體書店,數量不減反增,增加店面近2500家之多。其中,北京的實體書店僅去年就增加了650家左右,增量為全國之最。
書店正在舉辦的文創展 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實體書店在疫情影響下強勢增加可能超乎很多人的預期。這些年,互聯網電商的折扣力度着實讓實體書店的圖書價格瞬間“不香了”;加之疫情對線下店鋪的影響,實體書店遭受兩大利空。
不過,業內專家對時代財經表示,現在實體書店不僅要賣書,更要打造一個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間——圖書+文創+餐飲,以實現書店為線下載體,承載更多社會文化職能,最終受益者有書店經營者、消費者,甚至政府。
“批零倒掛”實體書店轉型的無奈
“實體書店從知名出版品牌的拿貨批發價高於消費者在電商平台上單本購買的零售價,我們稱之為批零倒掛。”書萌創始人、資深從業者孫謙告訴時代財經。
孫謙曾把實體書店這樣的生存困境寫成文字:
西西弗書店董事長金偉竹曾向媒體表示,如果書店租金佔20%,基本是虧本的;而西西弗絕大部分書店的租金成本都要控制在了10%以內。
在銷售困境下,更多書店選擇“書店+”模式,增加書店的文化、社交屬性。北京西三旗商圈,MPK黑膠書店是一家主打音樂情懷的書店。書店除了圖書,還有彰顯特色的黑膠唱片、與音樂相關的練琴房與演藝廳。
書店負責人金向紅在北京書市的論壇上説,創立音樂書店的初衷是為了拉近與在國外學習音樂的孩子之間的距離。當然,除了這樣具有情懷的表述,時代財經留意到,MPK黑膠書店還在經營區域內開設了付費的自習室以及晚間清吧(休閒酒吧),平衡其收入來源。
午後的北京書展 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在“批零倒掛”影響下,實體書店很難做到只賣圖書,一般商業設計都是“圖書+文創+餐飲”。即便是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這樣具有官方色彩的書店,時代財經在走訪後發現,同樣離不開文創與餐飲業態。
“市面上凡是能存活下來的實體書店,咖啡、文創、圖書的營收基本控制在3:3:3,文創、餐飲等業態要做起來,書店才能長久地活下去。”孫謙説。
文創被書店擺在顯眼位置 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此外,為了避免與電商以及知名出版商在圖書銷售上的直接競爭,部分實體書店特意選擇“情投意合”的新興出版商,也就是要做到實體書店的價格在與電商競爭中不吃虧,才進貨銷售。
賣書賣的是名氣 賺錢還是靠運營
VITI BOOKS計劃這個月底在北京大紅門商圈對外營業,孫謙是這家書店的代運營負責人。
所謂書店代運營,就是“投資人出錢,專業人士出力”,這在業內不是新鮮事,但今年市場明顯熱了起來。
“單就北京來説,能感覺到熱度;過去,西西弗書店、言幾又等也在涉足這一對外文化模式輸出的領域。”孫謙説。
對於實體書店商業模式的探索,從互聯網經濟對實體書店的衝擊開始時就已經開始了。從商業演進的角度看,國內最熱衷於模仿的是蔦屋書店、誠品書店。
單靠讀者買單形成的收入不能平衡書店的支出,書店經營者傾向於通過文化活動運營、圖書館運營以及公共文化空間設計來盈利。
北京圖書大廈內咖啡館 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蔦屋書店主要收入來自於運營商,收費項目包括策劃、諮詢、品牌、選品、運營等,也就是説,蔦屋是一家策劃公司,只是它的收費模式更加高級,把書店從策劃到運營全程打包,可以多環節多時段持續收費。”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百道網董事長程三國如是説。
目前,國內代運營模式較為成功的代表是上海的大隱書局。據時代財經瞭解,其賣場零售收入只佔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包括館配和團購在內的運營收入佔到三分之二。
北京新增近700家書店
近年來,中央政府在上強調“2035文化強國”戰略,而各地政府在下則大力推廣“全民閲讀”。這一風口下,很多閲讀空間需要被量化為考核標準。因此,從大的連鎖書店,到小的文化機構,都在乘勢而上,為政府打理城市閲讀空間這一公共資源。
程三國表示,中央和地方政府會有越來越多的財政預算投入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與社會對公共文化購買加碼也會為書店帶來商機,同時機制創新會讓社會力量更深入介入公共文化服務。
今年3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到“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閲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文化和藝術空間”。
同月,北京市轄16+1個區相關責任單位與之簽訂了《2021實體書店建設工作任務責任書》,文件寫到,重點推進實體書店進高校、進商場、進園區,力爭2021年底有一批“三進”項目落地開張;要積極推動利用旅遊景區、精品民宿、農家書屋、鄉鎮圖書館等場地設施建設實體書店,加快農村基層網點建設。
根據文件,2020年北京市級實體書店扶持資金總金額達到1億元,全市資金超過2.4億元。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密雲區責任書上看到,在2021年12月31日前,密雲不僅要穩定現有規模數量,保持實體書店數量44家,在此基礎上還要有所突破。
4月,北京順義區在2021年全民閲讀倡導活動暨實體書店推進會上表示,各屬地和單位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快建設實體書店。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動上,北京更讀書社已經計劃入駐順義一家高端商場。
根據上一季度發佈的《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2020年全國有1573家書店退場,但與此同時,全國新增的書店或網點達到了4061家,淨增加了2488家。其中,北京實體書店增加數量全國第一,較上一年增加了639家。
今年3月,北京市委宣傳部“2021年實體書店建設工作部署會”上通報,截至目前,北京實體書店數量已達1994家,同比增加695家,增幅53.5%。
“報告中所言去年增加這麼多書店,也可以理解為多了有書的空間或者咖啡館,其實還有很多隻是營業執照顯示與書店相關的店鋪而已。”一位書店從業者對時代財經解釋稱,他認為這也是消費者實際並沒有感受到增加了那麼多書店的原因。
時代財經查閲《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發現,新開書店多集中於“新華系”,民營書店也以頭部公司為主,比如西西弗書店、漁書分別增加34家和32家。
圖片來源: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
政府政策對實體書店的支持早已有之。孫謙對時代財經説,政府鼓勵實體書店做出特色,比如詩歌、文學、電影、兒童繪本書店等,只要有主題特色,申報後都會受到一定扶持。
“在税收上,圖書銷售都是免收增值税的,這是對書店真金白銀的支持;租金方面,每年都不一樣,需要書店提供租金髮票,然後根據書店的經營情況、所在的位置、銷售圖書的數量,進行不同程度的抵扣。”孫謙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