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最為集中的領域,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支撐、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亟需提出新興產業發展的應對策略,因此應搶抓機遇、超前研判,準確分析相關產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科學預測環境變化帶來的潛在重大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刊發《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環境變化及策略研究》,梳理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採用主因素研究方法,從新興技術、新興需求、國際環境、國內生態的角度預測分析了產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變化。文章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十四五”將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全球新興科技爆發,國際環境深度調整,我國經濟進入新階段,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伴生新需求,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文章建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後續政策設計、國家“十四五”規劃制定過程中,合理調整發展領域、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完善發展環境、優化產業佈局,促使產業發展適應新的宏觀形勢。
1
前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諸多成就,但着眼於未來,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發展需求將更為緊迫,發展挑戰將更顯嚴峻。
相關學術研究聚焦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狀發展和內容調整,研究成果表現為三方面:
圍繞產業重點領域選擇問題,構建戰略效應預測模型,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及優選。
圍繞產業創新能力和產業佈局問題,針對性構建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認為產業整體創新能力偏弱,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部分地區存在創新短板,“胡煥庸線”兩側差距明顯,需要根據區域特徵推行差異化的政策。
針對產業環境營造問題,研究認為產業仍處於生命週期的萌芽階段,積極營造市場環境和培育市場需求是當務之急;應致力於構建產業頂層設計和治理框架,引導產業健康發展,以應對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伴生的各類風險,走好高質量發展路徑;此外,產業政策碎片化、選擇性政策與功能性政策不協調、政策實施效果不理想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應對需求、延續現狀,本文主要開展“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環境變化的課題研究。以“十四五”產業政策設計為研究切入點,總結產業發展現狀,分析產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變化,梳理產業發展挑戰與機遇,並據此提出“十四五”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2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201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首次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將其特徵表述為: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
2016年,《“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具體內涵,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綠色低碳和數字創意五大領域,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數字創意8個重點產業,涉及人工智能(AI)、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基因檢測、生物育種、增材製造等多項新興技術,以及智能終端、智能機器人、智能電網、航空發動機、燃料電池、網絡直播等多種產品和服務。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產業佈局的重大安排。
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最為集中的領域,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支撐、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始終保持着較高增速。2015—2018年,工業部分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0.1%,高於同期全國整體水平的30%以上;服務業部分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5.7%,高於同期全國整體水平的20%以上。截至201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經超過10%,“五大領域”的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7.9萬億元、2.8萬億元、1.7萬億元、1.8萬億元和0.7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產業成為規模最大、創新密集度最高的兩大產業,而數字創意則是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
目前,國家進一步提出了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的現實目標。“十四五”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應搶抓機遇、超前研判,準確分析相關產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科學預測環境變化帶來的潛在重大影響。
3
“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環境變化分析
世界科技發展步入新階段,國際環境繼續深度調整,未來5年是我國進入全面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發展環境的諸多變化,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走勢產生潛在的重大影響,應深刻探討以有效應對新挑戰。
(一)新興科技突破帶來新動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重大突破的臨界狀態,前沿技術呈現集中突破態勢,全面湧現的鏈式發展局面正在形成。眾多顛覆性技術創新快速擴散,促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多個方向快速發展,並對傳統產業產生全面衝擊。這些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生命健康、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深空深海深地探測等。從具體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全球獨角獸企業因其以技術創新為主要驅動力而成為觀察新產業、新技術突破的獨特窗口,預計在未來產業發展中將起到更大作用。相關技術羣主要包括5類(見表1)。
表1 全球技術驅動型獨角獸企業概況
注:數據來源為《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
1.新一代信息技術
目前AI、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等領域依然是技術與應用創新的熱點,而量子信息、5G、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也在加快發展與普及。這一系列新技術互為支撐、羣體演變、加速突破,帶來巨大產業增量,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新一代的通用技術,引領數字經濟新範式的到來。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點。
2.生物技術
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技術從更為底層的角度解釋生命的本質,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健康、環境、能源、食物等諸多挑戰提供了更高效、更低廉、更環保的方案選項。在生物產業內部,以新藥創制、基因技術應用服務、新型醫療器械製造、生物農業等為代表的新增長點不斷湧現並趨於成熟。
3. 綠色技術
分佈式發電、新型儲能、能源互聯網、高效燃料電池等技術正在推動能源革命,核能、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新型能源應用比例不斷提升,汽車、軌道交通等領域的動力結構轉型不斷優化,低碳、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4. 先進製造技術
機器人、增材製造、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正在全面推動製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超材料、微納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也為製造業創新提供了源頭支撐。這些都是新興產業未來創新發展的動力來源。
5. 新空間拓展技術
面向深空、深海、深地的探測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使得太空、海洋、地球深部等新興空間的開發利用走向成熟,驅動了新興產業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空間的熱潮。
(二)國際發展環境構成新挑戰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階段。經濟增長減速帶來的各類壓力逐步釋放,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加速演變,各類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為新興產業發展帶來諸多挑戰。
1. 全球產業合作格局面臨重構
國際分工體系正在調整,行業價值鏈體系更多地向研發和創新傾斜,要素價格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續削弱。隨着傳統成本型競爭優勢的逐漸消退,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間的國際競爭正從錯位競爭轉向正面競爭。長期以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依託的全球化帶來的技術擴散紅利將顯著弱化,這對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
2. 國際競爭態勢趨於激烈
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都在加緊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推出“先進製造夥伴計劃”等措施,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日本推行“第四次工業革命”計劃,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並形成一定規模。在此背景下,發達國家為維護現有產業鏈優勢、保證未來競爭地位,必然在技術轉移、跨國投資等方面加大規制性措施的實施力度,使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的國際發展環境趨於惡化。
3. 國際治理體系尚不完善
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新興事物,其發展對現行全球治理體系構成了諸多挑戰。在互聯網平台企業的壟斷認定、以基因編輯為代表的新型生物技術的倫理挑戰、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等方面,規制規則大多落後於技術的發展,且全球缺乏統一認定規則,各國處理方式差異極大。這些規制問題成為新興產業未來發展的重大不確定因素。
(三)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我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整體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的變化。
1. 創新階段發生變化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長期採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路徑。例如,在國外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國內互聯網產業較多開展應用模式創新,生物醫藥產業中的仿製藥數量佔到絕對多數。隨着國內技術水平穩步提高、技術代差快速縮小,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向基礎型創新、引領性創新轉型,重視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實施關鍵共性、前沿引領、現代工程和顛覆性等技術集羣的創新突破。
2. 市場結構發生變化
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內需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在快速提升,且相較於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在快速縮小。需求的結構性變化,使得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光伏組件)曾經長期持續的技術、市場“兩頭在外”的狀況不復存在。“十四五”時期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應更加註重發揮強大國內市場的作用,運用好工業體系相對完整、居民消費增長迅速、發展空間極具縱深的比較優勢。
3. 產業佈局發生變化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賦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使命,對應提出新的產業佈局要求。另外,隨着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大,產業佈局政策關注點的層級也應匹配調整,不宜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具體的產業項目,而是重點轉向區域集羣建設。2019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羣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建設名單,涉及22個省市自治區的66個集羣(見表2)。通過在重點領域推動重點集羣的發展,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表 2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建設佈局情況
(四)美好生活需要產生新需求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美好生活新需求重點體現在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遊、體育等社會服務領域,亟待運用新技術,以更高效率、更好質量滿足新興需求。
另外,新興需求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牽引力,以數字文化、數字教育、數字醫療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服務業正在不斷湧現。通過推動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促進社會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
教育需求加速向全民學習、終身學習轉化。需要利用“互聯網+”“AI+”構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增強教育資源的全面性、可得性與針對性,為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奠定技術基礎。
康養需求對高效化、精準化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發展勞動力替代及增強技術,通過AI、服務機器人等新技術、新設備大幅提高供給效率。還要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水平,利用精準醫學、智慧社區等技術手段大幅提高供給質量。
文化和旅遊需求展現更加鮮明的時代性需求。數字化技術手段,如內容呈現方式、渠道傳播方式、供需交流互動方式等,正在全面變革文化和旅遊產業體系。數字化技術已經成為促進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真實、立體、全面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環節。
體育需求進入融合創新發展新階段。改善消費體驗需要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持續加強大數據、物聯網、生物監測等新技術在體育產業中的實踐與融合。“互聯網+體育”能夠推動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激發市場活力,實現產業鏈條延伸。
4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建議
基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環境變化的預測分析,結合基本國情和產業現狀,本研究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加強或調整建議,期望在促進產業發展更加適應時代需求的同時,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設計、“十四五”規劃制定等提供理論借鑑。
(一)調整產業發展領域
“十三五”時期,相關領域的新興產業發展重點集中在重大裝備領域,但隨着技術的演進發展,這些新發展空間的各類資源將得到進一步的有效利用,相關的新興產品與服務不斷湧現,僅從裝備角度考慮已存在明顯不足。建議“十四五”時期將航空、航天、海洋等新發展空間領域整合為新的一級領域,具體內容既要包括原來已實施的“大飛機”等重大裝備研製,還要納入海洋新興資源開採、新型天基服務等新增部分,充分體現領域發展的新進展。
“十三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僅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創意領域涉及了信息服務、文化和設計等服務業領域。隨着我國經濟結構和人民羣眾需求結構的轉型,體育、旅遊、教育、養老等多類社會服務業的重要程度不斷上升,且與新興技術融合發展的空間巨大。建議“十四五”時期將原一級領域數字創意的內涵進一步向社會服務業領域拓展。除現有的數字文化、數字設計等領域,還應將與人民美好生活有關的重要社會服務業納入其中。
隨着各類新興科技的加快突破,多種技術融合發展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常態。汽車產業目前已經成為數字技術、先進製造技術和綠色技術融合發展的領域,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時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僅僅從綠色技術角度描述未來的汽車產業已經有所不足。建議“十四五”時期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如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互聯化等,體現領域的多技術融合發展趨勢。
(二)加強產業創新能力建設
為了應對“十四五”時期我國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重大挑戰與機遇,建議結合產業發展基礎和新時期發展需求,從以下三方面出發,注重統籌推進,以創新來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
一是“補短板”。國際競爭形勢不斷變化,應當高度重視我國相關產業鏈條中的核心短板問題,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來保障國家經濟和國防安全。“十四五”時期針對集成電路生產基礎工藝與核心設備、高端功能材料等重點方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攻關予以突破。
二是“促長板”。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國際產業競爭力提升方面可發揮積極作用,應加快形成能夠在國際產業鏈體系中擁有制衡能力的重點“長板”。“十四五”時期重點選取5G、AI、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具備一定競爭實力的領域,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形成體現行業引領能力的產業標準與認證體系。
三是“強基礎”。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現其長期戰略性,唯有打牢產業基礎能力、促進產業市場可持續發展,其中基礎材料、基礎工藝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十四五”時期保持新材料、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重點領域和技術方向的穩定投入,持續積累產業長遠發展的技術基礎。
(三)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核心在於營造與當前產業發展階段相匹配的發展環境,通過建立良好的產業生態來鼓勵和保障創新。
一是創建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深化創新體制改革,破除不利於創新的各類制度性障礙,加快突破新藥審批、空域管理、數字產權確權等長期困擾產業發展的體制瓶頸。積極推行敏捷治理、參與式治理,形成包容審慎的適應性監管體系。
二是推進資源引導工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源投入。在基礎研究等市場失靈領域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爭取形成顛覆性突破,保障新興產業戰略性作用的持續發揮。進一步實施創新領域的減税降費工作,利用金融等市場化手段引導社會資源向創新領域集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興領域提供充足支撐。
三是實行以開放促進發展的相關工作。“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力求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全球創新體系的同步發展。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創新政策體系,鼓勵各類創新要素合理流動,為企業引入全球創新資源,尤其是為國際高端人才創造條件。制定參與國際合作的規則體系,在全球數字貿易規則、平台經濟治理等熱點領域,立足基礎和實情提出中國解決方案,謀取更為有利的國際發展環境。
(四)優化產業發展佈局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建設的政策體系,後續可從以下兩方面着手,豐富具體內容,形成完整的產業佈局體系。
一是進一步完善集羣建設體系。在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建設名單中,所涉及的產業領域僅為全部產業領域的一半左右,尚未涉及數字創意、新能源汽車等已經具備高度集羣式發展條件的領域。
二是進一步完善集羣考評調整機制。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目前尚未明確進入 / 退出機制。從進入機制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培育百餘個特色鮮明、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羣和特色產業鏈,後續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退出機制看,國家級集羣的整體建設週期較長,需要制定退出機制來動態更新目錄,以高效調整產業發展佈局,更好適應產業發展的動態變化。
5
結語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面臨着有望加速發展的重大機遇、發揮應有戰略作用的重大挑戰。通過面向“十四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掌握產業發展環境變化,提出應對策略建議,以更好促進相關產業成長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經濟活力的“風向標”。
着眼未來,作為產業內容的動態更替,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戰略、政策創新、技術研發、商業模式等方面,仍有着諸多學術問題有待深化研究。鑑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巨大價值和創新特質,相關研究應獲得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和務實推動,以期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體系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END
財智興邦
府、企業一站式財智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