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媒體報道了一篇關於學習中國的文章,迅速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該文章稱,西方國家正在悄無聲息地“複製”中國模式,在市場中不斷提高參與度,這是一場制度變革,幾乎沒有人察覺。
該文章從頭到尾對中國的制度充滿偏見,但更表現出西方人士對現狀的焦慮。作者認為,中國“正在成為現代社會的心臟起搏器”。不管我們是否樂意,西方國家都應該從制度上給予回應。
但無論作者如何評説,所謂“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説法根本站不住腳。中方早在今年2月就明確表示,歐洲國家以所謂的“中國奉行獨特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説法完全錯誤,中國走的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中國經濟體系根據中國國情而定,符合中國實際,併為國際經濟秩序作出了貢獻。
該文章稱,德國市場經濟的核心是自由經濟秩序,但目前正在衰落。在制度競爭中,西方國家無聲地默認了中國模式。其中有以下五方面特徵。
首先是中央銀行,中國央行貨幣體系不僅支撐起實體經濟,還以較強的力量推動額外資本進入市場循環。這樣,央行不僅刺激了經濟,還能擴大經濟規模。
其次,像德國這樣的福利國家正在變革福利體制,政府補貼不斷增長,福利體制逐漸被政治化。
在應對氣候方面,中國出台相關產業政策,大力扶持新興領域的發展,但在初期,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美國政府出台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基建和教育計劃,説明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更多地扮演着參與者的角色,還為公司制定法規。最後,西方國家大多都在學習中國,在這場制度變革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創新,中國經濟增速多年來超過美國,這讓美國總統拜登感到恐慌。因此,從美國目前制定的經濟戰略來看,“與中國競爭”成為美國的重點和“賣點”,也是拜登政府拉攏西方國家對抗中國的一大“優勢”。
作者認為,西方正在經歷最無聲的制度變革,不但要正視其存在,更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才有能力去謀劃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