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我國按下了自貿試驗區擴容“快進鍵”。9月21日,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發布。緊接着,9月24日,北京、湖南、安徽3個自貿試驗區正式揭牌,至此,我國自貿試驗區數量已增至21個;同日,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正式掛牌。
“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實施7年來,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鋭意進取、大膽探索,累計到今天已經形成了260項制度創新成果,面向全國複製推廣,工作取得的成效是顯著的。此次新增、擴區的4個自貿試驗區所在省市去年利用外資佔全國的21.4%,進出口額佔全國的21.7%。”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9月2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新一輪3個自貿試驗區的設立,我國自貿試驗區不僅覆蓋了沿海、沿江和沿邊,而且在4個直轄市都有了“落子”。
肖本華進一步介紹,“具體而言,21個自貿試驗區主要分佈在我國三大經濟增長極: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此外,21個自貿試驗區和而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位,都鼓勵進行差異化制度創新,進行差異化發展。之前的18個自貿試驗區就已在差異化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金融方面,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國際金融交易平台發展、天津自貿試驗區的融資租賃、廣東自貿試驗區的跨境金融等都已取得很大進展。通過差異化發展,可以避免自貿試驗區之間的政策優惠競賽,形成良性的互動與合作。”
自貿試驗區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也是中國吸收外資的重要平台。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先前設立的18個自貿試驗區新設外資企業33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900億元以上,進出口額達到了2.7萬億元,外資佔到全國的16.8%,外貿佔到全國的13.5%,自貿試驗區在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方面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一輪地方自貿試驗區建設提速,預示着我國自貿試驗區向縱深發展,並已由沿海地區轉向中西部等內陸地區,而開放場景也由邊境區域轉向邊境後的腹地,建設方向由貨物貿易、投資等領域拓展到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總體來看,我國自貿試驗區擴圍升級,不僅實現地理上的廣泛覆蓋,而且在建設方向上由淺入深,實現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探索。
“由於自貿試驗區本身就是試驗的窗口,各地都抓住自身的比較優勢,開展因地制宜的先行先試和積極探索。例如,此次北京自貿試驗區重要建設方向在科技創新、服務貿易和數字經濟領域;湖南自貿試驗區更依託長江經濟帶探索產業轉移、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中非經貿深度合作等;安徽自貿試驗區則依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突出科創、產業升級以及內陸開放等建設方向;而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區後將聚焦五大功能定位,即打造以油氣為核心的大宗商品資源配置基地、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與物流樞紐、數字經濟發展示範區及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劉向東進一步介紹。
談及接下來各地自貿試驗區建設還需從哪些地方發力,劉向東建議,需要對標國際規則,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繼續在深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以及產業升級等領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並向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