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麥格納公佈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並上調2021年業績預期。
麥格納表示,第四季度營收和利潤之所以超過預期,主要是得益於汽車產量提升(全球輕型車產量同比增長4%)、產權收益超過預期以及其強勁的營業表現。
據瞭解,麥格納的營收主要分為四個板塊:
整體來看,其傳統經營的座椅部門營收有所下降,而飛速增長的“代工業務”,已經成為麥格納的主要利潤增長點。伴隨汽車智能電動化進程加速以及跨界造車趨勢加劇,可以預見,“打工人”們的未來或許將出現新的變革。
“後來者”推動代工產業前行
與常見的手機、服裝、玩具代工生產不同,汽車代工的生意雖已持續了數十載,但直至新勢力的出現,“整車生產代工”才真正被大眾所關注。
作為造車的“後來者”,包括小鵬、零跑等新勢力車企初創之際,均困於生產資質缺乏、產能利用率低以及資金壓力等問題。面對新能源汽車短暫的窗口期,為快速推出產品、佔領市場,並防止產能過剩,新勢力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了代工的“快速路”,而這也正是代工對於“入局者”最大的優勢。
同時,從產品利潤來看,純電動汽車幾乎完美契合了代工模式,使品牌商和代工企業達到利潤上的雙贏。區別於傳統汽車,純電動汽車的總成零部件大幅減少,從而使製造過程中的增值流程減短,製造利潤並不像傳統汽車那樣豐厚。因此,採取代工模式,可以使品牌商更多專注於設計及核心技術方面,在減少生產成本的同時加速企業核心競爭力發展。而對於提供代工服務的傳統車企來説,基於自身產能過剩的局面,代工合作可以為其增加新的利潤點,減少閒置生產線在維護、保養等方面所帶來的虧損。
截止目前,多家企業已經向代工之路有所發展,曾經的蘋果手機代工巨頭富士康、利用浩瀚平台開啓“代工戰略”的吉利以及素有汽車“代工皇帝”之稱的麥格納,均在發展代工業務方面有所動作,試圖搶先佔領汽車代工這片“藍海”。
此外,“出行巨頭”滴滴先後與車和家、北汽新能源組建合資公司,谷歌自動駕駛子公司Waymo與FCA、捷豹路虎達成車輛合作等消息陸續湧現,也印證了代工發展的另一方向:隨着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服務的快速發展,定製化車輛需求或將進一步推動代工合作模式的進程。
新勢力的變道≠代工模式的失敗
這樣雙贏的合作方式,為新勢力企業帶來更多入局的便利,然而,在業內還在熱火朝天地討論代工市場時,包括小鵬、零跑在內的多家車企卻選擇退出代工合作,投資新建工廠。對此,自創立伊始便自建工廠的威馬汽車CEO沈暉表示:"代工實際操作和理論差別太大,理論上研發、工藝和營銷渠道都在我手裏,而中間的東西是由代工做的,但實際操作的時候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的確,汽車代工的弊端在於將生產交到別人手上,無法對品質進行嚴格管控,同時由於實際排產過程中的話語權問題,生產效率也無法保證。選擇代工模式的蔚來汽車便曾幾次推後新車交付時間,小鵬也在與海馬汽車合作過程中遭遇了不少製造問題,但如果因此便將代工模式宣告失敗,或許顯得有些片面。
此前,代工模式發展主要集中於傳統車企“出租產能”階段,品牌方很難選擇到製造水平高、代工體系完備的代工企業,同時,受傳統車企平衡代工和自有品牌利益的影響,在訂單的履行、排產方面也使得品牌方處於弱勢,甚至稱得上“寄人籬下”。
正是如此,小鵬、零跑等新勢力在銷量上漲、資金儲備提升後,在生產端剔除了代工模式,轉換為自主生產。此外,由於資金結構問題,新勢力車企大多存有較大額度的地方政府投資,自建工廠提升當地經濟、工業發展,或許也是其背後“金主”的投資條件之一。
然而,這或許僅僅是短期內代工產業的弊端,長遠來看,隨着整體產業鏈的逐步發展、完善,大量專研製造領域的代工企業入局,或將使生產製造水平大幅提升,甚至領先於傳統車企。當代工生產成為常態化後,在合作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通過相應時間的磨合,雙方都將找到一個平衡點,使生產的質量、時效等方面更加貼合品牌方需求,代工企業的利潤也能夠得到滿足。
代工模式的未來走向
儘管前途一片光明,但汽車代工的發展困境依然不容小覷。
未來,代工的用途絕非解決短期內“入局者”們的生產資質等政策方面的問題,而是通過規模化的優勢,降低品牌方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利潤。
但相對於手機、服裝等行業的外包代工,汽車汽車行業的設備通用化難度大、技術專業性強,如果代工平台的通用化水平不足,對於外包企業而言,就只能考慮為一種品牌的汽車打造一條專用的組裝生產線。
偏偏汽車生產過程存在兩個致命的特點,一是投資高、生產線價格昂貴,二是技術專業性強,生產線設備的開發、製造、甚至設備本身的安裝、調試,都是一個非常專業且耗時的過程。如果單獨開闢生產線,很可能導致外包後價格更加昂貴,生產成本不減反增。
因此,對於代工企業而言,更加需要容差率高、拓展性強,甚至做到“硬件可拔插”的開放性平台。針對純電動汽車而言,除了傳統的產品階梯佈局以及多樣化車身的佈局之外,代工平台還需要打破電子系統架構、車輛總線對於車輛控制權限接口等模塊化基準點,使其類似於手機中的“安卓平台”一樣,具備極大的通用性。
此外,從行業發展來看,受規模效應和車企不斷下探的價格需求影響,代工行業的發展或將同現階段的動力電池行業一樣,龍頭企業壟斷趨勢強烈,行業集中度也不斷增加,在產業鏈成型後,或將出現一家或幾家獨大的市場局面。
伴隨開放式、通用化平台技術的不斷突破和企業的持續入局,汽車代工之路或許並不遙遠。當代工所帶來的成本降幅大過製造利潤時,又有誰還會選擇自己造車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