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參·看世界|亮反壟斷之劍 開創新之源
2020年,從發達經濟體到新興經濟體,多國監管當局不約而同劍指市場壟斷,捍衞公平競爭,這其中既有疫情背景下產經格局急變的偶然因素,也藴藏着世界經濟長週期和產業興替的必然趨勢。
去年年初,法國競爭事務監察總署宣佈,針對美國蘋果公司在產品分配和銷售網絡中存在的反競爭行為,決定對其處以約11億歐元罰款;10月,美國司法部等宣佈對谷歌公司發起反壟斷訴訟,這也是美國司法部1998年訴微軟公司以來,再次對本國科技企業涉嫌壟斷髮起訴訟;11月,歐盟委員會宣佈,歐盟經調查認為亞馬遜公司違反了歐盟反壟斷規則,破壞了公平競爭環境。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針對IBM的反壟斷訴訟,到世紀之交打擊微軟的捆綁銷售行為……海外反壟斷司法實踐表明,監管措施往往能夠正本清源,淨化市場環境,為“後浪”的崛起拓展空間。事實上,谷歌等後起之秀正是當初微軟反壟斷案的受益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2000年至2015年,三分之二的新增利潤來自佔據重要市場地位的供應商。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郭生祥評論説,這種現象既與網絡時代某些新興行業“贏家通吃”的競爭特點有關,也與世界經濟的長週期相關。
“從世紀之交的互聯網泡沫破裂至今,已過去20年,期間還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迄今尚未出現革命性的技術創新,世界經濟仍處於存量競爭之中。”他説,“現階段,泡沫和壟斷成為世界經濟之痛,高波動、高分化、低增長、低收益已成為常態。”
此外,債務負擔、金融歧視等因素很可能讓中小企業處境更加惡化。
肅清壟斷羈絆,維護自由競爭,保持創新活力,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平衡,是對沖疫情影響、加速經濟復甦的迫切選項,同時,也對監管當局的政策水平提出重大考驗。(傅雲威)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