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天IPO(ID:pedailyIPO) 作者:張繼文 劉博
專精特新企業,開始集體奔赴IPO。
科創板,即將誕生一個隱秘IPO。
投資界消息,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日前公告,華秦科技首發順利通過。這意味着華秦科技距離登陸科創板只剩下一步之遙。這家細分行業“隱形冠軍”企業背後離不開一位名字——折生陽。
1955年出生的折生陽自小勤奮好學,早年考入西北工業大學,自此與材料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畢業後,他成為一名公務員,但這不是折生陽職業的最終歸宿。在看到與國外在航空航天、材料製造領域的諸多差距之後,他毅然決定辭職創業,在1992年成立了華秦科技。
在折生陽的帶領下,華秦科技成為特種功能材料的“隱形冠軍”,併成功入選了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值得一提的是,折生陽還是工業級3D打印企業鉑力特的實控人之一,後者已於2019年登陸科創板。
現在,IPO敲鐘舞台正迎來一批批的專精特新企業。這些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擁有各自的拳頭產品,很多是行業內的單項冠軍,甚至放在全球範圍內也是佼佼者。以往鮮為人知的他們,如今開始站到了聚光燈下。
66歲西工大校友創業,29年,即將收穫第二個科創板IPO
這是一位50後陝北漢子的創業故事。
1955 年,折生陽出生在陝北清澗縣折家坪一個農民家庭。自小勤奮好學的他,在高中畢業後找到一份數學老師的工作。恰好趕上高考恢復,折生陽順利考入了西北工業大學,學習材料科學與技術。
大學畢業後,折生陽就職於中航工業西安慶安集團有限公司熱工藝研究所,主要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研究,更是以一個本科生身份成為國家首個航空項目課題組負責人。僅用兩年時間,29歲的他成為了航空工業部陝西航空局熱工藝研究所所長,6年後升任至陝西省科技諮詢服務中心。
原本仕途順遂的折生陽,卻選擇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辭去公職下海。1992年,他創建了“陝西華秦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即華秦科技前身。彼時,做國家幹部還是下海從商,選擇穩定的工作還是創業?折生陽也掙扎過。
不過,之前一次採購經歷讓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念。“因為技術封鎖,西方國家的數控機牀乃至幾公斤的原材料都不賣給我們,更讓我看到我們與發達國家在航空航天技術和製造工藝上的差距。我知道這個選擇並不容易,但我更多考慮的是哪個(選擇)對國家貢獻更大。”事後折生陽曾如此談過“下海”的初衷。
創業總是存在各種挑戰。公司創立之初,折生陽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好不容易看中的辦公室也要每年10萬元的租金。手握6.5萬積蓄的他,不得不拜託了身邊朋友做擔保,才有了容身之所。有了辦公室後,折生陽從科研項目策劃、可研報告撰寫入手,逐漸發展到項目論證、可行性評估,展開了全省範圍內的科技服務諮詢業務。
就在華秦科技的科技服務和諮詢業務做到風生水起的時候,折生陽決定轉型做更大的生意。1996年,華秦科技就以西北工業大學周萬城教授團隊為主,聯合西北工業大學進行特種功能材料技術預研和培育。
這一過程中,員工們也曾對投資這些週期長、見效慢、前途未卜的“高新技術”持懷疑態度。但折生陽堅定地認為,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有的時候,我們還要做好巨資‘打水漂’的準備,不然就不可能有科研成果。”
多年來,折生陽與母校西工大探索出一條較為成功的“產學研”合作體系:西工大主要專注隱身、偽裝、防護等技術的基礎與前瞻性研究,華秦科技側重競爭性、直接應用型的技術開發以及實際應用,二者聯合設立了“高温隱身材料工程技術中心”作為科研成果轉化的聯絡與合作機構。
2012年,集體企業陝西華秦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改制設立了華秦科技,為下一步資本化準備。今年11月,在上交所科創板2021年第88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上,來自西安高新區的華秦科技首發順利通過。歷時29年,折生陽終於將華秦科技慢慢推到了IPO的大門前。
值得一提的是,折生陽還是科創板上市公司鉑力特的實控人之一。2019年7月,鉑力特作為首批科創板上市企業登陸A股市場,這是一家專注於工業級金屬增材製造(3D打印)的高新技術企業,業務涵蓋金屬3D打印設備的研發及生產、金屬3D打印定製化產品服務等。一旦華秦科技成功IPO,折生陽將手握兩家科創板上市公司。
幫助武器裝備隱身,它靠研發特殊材料撐起一個IPO
華秦科技,是一家典型的“隱形冠軍”企業。
自1996年開始,公司便開始研發特種功能材料,是國內從事基礎研究時間最長的公司之一,是國內軍用特種功能材料領域最具競爭力的企業。根據《塗界》發佈的數據顯示,華秦科技摘得中國軍工塗料領域冠軍,也曾入選工信部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需要説明的是,武器裝備的隱身能力可以通過外形設計和使用隱身材料來實現,但因受到戰術技術指標和環境條件的限制,進行理想設計有相當大的難度。隱身材料的研製和應用也成為評價一個國家隱身技術先進性的主要指標。
目前,華秦科技已形成以航空航天特種多功能塗覆材料技術的研發、生產與服務為主導業務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公司產品主要應用於我國重大國防武器裝備如飛機、主戰坦克、艦船、導彈等的隱身、重要地面軍事目標的偽裝和各類裝備部件的表面防護。
招股書中顯示,其營收主要來源於特種功能材料,其中隱身材料佔比最高,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佔主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42%、98.82%、87.6%、95.1%。
從營收來看,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1年1-6月,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4756.09萬元、1.17億元、4.14億元及1.9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024.99萬元、-1.06億元、1.55億元及8883.82萬元。其中,2019 年淨利潤為負值。華秦科技解釋道,主要是當期進行股權激勵,產生股份支付金額約 1.68 億元計入當期管理費用所致。
由於軍工行業技術壁壘較高,且國外歷來封鎖技術,對上游生產公司的技術研發能力有着較高要求。因此,華秦科技十分注重技術研發。2018年-2021年1-6月,華秦科技投入的研發費用分別為 557.82 萬元、1,764.47 萬元、4,270.98 萬元及 2,788.50 萬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 11.73%、15.11%、10.32%及 14.16%,高於同行業均值 7.80%。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採取自主研發為主的研發模式。在應用研究階段,公司積極推動科研團隊參與型號跟研,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把控跟研、試製、狀態鑑定等全流程。隨着華秦科技在軍用特種功能材料市場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公司提高了自主研發的比重。從跟研到自研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華秦科技的研發實力正在不斷增強。
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公司的可持續研發能力與較高的研發水平,華秦科技與西工大保持着緊密聯繫。目前,公司已獲授權的 40 項發明專利(含國防發明專利)中,除來源於西工大轉讓的部分專利外,已有 8 項國防發明專利、2 項國家發明專利為公司自主研發取得,44 項在申請國防發明專利均為公司自主研發申報。
由於軍工行業具備的特殊性,軍工科技型企業大多有業績過於依靠單一客户的問題,華秦科技也不例外。數據顯示,公司來自A 集團的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99.42%、98.71%、87.94%及 95.00%,其中來自 A 集團下屬 A1 單位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75.72%、80.30%、66.70%。
好在近幾年,我國國防裝備產業快速發展,國防科技工業迎來良好發展機遇。根據十九大報告提出,力爭到2035 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我國國防裝備預算支出比例持續擴大,其中 2017 年突破一萬億元大關,並於 2021 年進一步增至近 1.4 萬億元。隨着我國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對隱身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
專精特新企業奔赴IPO,那些死磕技術的中小企業迎來春天
眼下,“專精特新”企業正掀起一股上市潮。
所謂“專精特新”,指的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等特點的企業。這些企業多專注於產業鏈上某個環節,同時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新活力和抗風險能力,雖然規模不大但頗具話語權。
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堪稱里程碑事件。北交所定位於“為中小型創新企業服務”,這與專精特新企業的特徵不謀而合。在首批上市的81家企業中,有17家為專精特新企業,其中科達自控、同心傳動、中寰股份獲得了國家級專精特新的認定。
對此,達晨財智執行合夥人、總裁肖冰曾提到,這些在各自細分領域紮實發展的“隱形冠軍”們急需一個更為多元和契合的資本市場環境與制度,為發展注入新活力,北交所應運而生。
目前,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在衝刺IPO,蔚為壯觀。就在11月25日,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公告,國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這家成立於2008年的企業,被譽為“清潔能源管理專家”,十餘年來致力於新能源行業的數據應用與開發。招股書顯示,國能日新過去3年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達62%,併成功在去年12月入選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早些時候,芯導科技發佈公告稱開啓申購,距離登陸科創板僅一步之遙。作為一家功率半導體廠商,芯導科技的產品包括功率器件和功率IC兩大類,主要應用於消費電子領域。截至目前,芯導科技擁有15項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以及36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也由此入選了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而今年10月,德邦科技申報科創板IPO也獲得受理。作為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德邦科技早在2016年就獲得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A輪投資。“公司是大基金重點佈局的半導體材料生產企業。”德邦科技在招股書中強調。此前,德邦科技還獲得了長江晨道、南通華泓、平潭馮源、元禾璞華、君海榮芯等五家機構的增資。雖然德邦科技自身經營規模相對較小,但客户中不乏蘋果、華為、特斯拉、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知名企業的身影。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而且未來註定會越來越多。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PEDATA MAX數據,截至11月5日,包含國家級、省級在內的專精特新企業共9534家,已有1955家企業進行融資,佔20.51%,另外7579家企業尚未進行融資。可見,專精特新仍是VC/PE尚未挖掘的“寶礦”。
又一個時代大幕正徐徐拉開。那些在一個領域裏死磕十餘年的小巨人公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們,正一個個奔赴IPO敲鐘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