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央行發佈《人民銀行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 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公告,公告表示,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為增強可用財力,今年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主要用於留抵退税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央行上繳萬億利潤來源是哪?這是否是常規操作?留抵退税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將對經濟層面有何影響?效果如何?
“上繳利潤是慣例做法,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通行做法”
對於央行上繳萬億利潤,3月8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是我國的慣例做法,也是統籌財政資源、跨年度調節資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投公司等,人民銀行也是上繳單位之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十九條“中國人民銀行每一會計年度的收入減除該年度支出,並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核定的比例提取總準備金後的淨利潤,全部上繳中央財政”的規定,人民銀行上繳利潤符合我國法律規定。
中央銀行利潤上繳財政,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通行做法,《美聯儲法案》《日本銀行法》《英格蘭銀行法》都有類似的規定。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為應付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在財政政策措施上,我國一直預留政策空間。對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暫停上繳利潤,以應不時之需,是預留的政策空間措施之一。有關機構因此形成了一些待上繳的結存利潤,這些結存利潤應該上繳。考慮當前與長遠,在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的情況下,經按程序批准,今年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了2021年以前形成的部分結存利潤。
這些資金安排用於大幅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幫助地方財政特別是縣區財政緩解減收壓力。上述轉移支付資金將納入直達機制管理,快速精準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主要來自外匯儲備經營收益,效果相當於降準50bp
央行表示,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税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保持穩定,體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數據顯示,今年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138億美元,連續第10個月保持在3.2萬億美元之上,外匯儲備規模保持了整體平穩。
對此,中金表示,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這並不僅僅是一種財政行為,而是一次財政和貨幣“協同式”寬鬆,不僅有力地支持了財政擴張的節奏,提高廣義貨幣的投放的同時,也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而且改善了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其效果勝過降準。
中金舉例,央行上繳利潤1000萬元的話,相當於負債項目中的其他負債減少1000萬元,財政存款增加1000萬元,財政再將這部分存款用於對於實體經濟的支持,財政存款減少,轉化為企業或個人的銀行存款(進一步轉化為銀行存在央行的存款)、或者是他們持有的現金,帶來基礎貨幣的上升。因此,總的來看,這次上繳1萬億元利潤(財政支出之後)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規模相當於降準50bp帶來的基礎貨幣增加。從這個角度看,近期全面降準的必要性下降。
1萬億元利潤上繳和財政的支出還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流動性條件進一步寬鬆需要等到財政存款的實際投放。部分投資者可能會考慮央行是否會以美元形式上繳利潤,在操作上這樣進行的可能性並不大,大概率會先在央行兑換為人民幣再進行投放,對應外匯佔款上升,一樣會改善流動性。但考慮到央行仍然堅持短端流動性圍繞政策利率波動的目標,雖然利潤上繳導致流動性投放增加,大概率將壓低市場利率。但是央行仍然會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綜合採取各類手段保持短端利率圍繞政策利率附近波動。
打消擔憂:再投放的效果遠好於等量的降準
中金表示,此前,市場擔憂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利潤上繳利潤可能只是分配存量而不是擴充增量,財政乘數很低,對增長效果不大,而央行上繳利潤1萬億元,打消了這個擔憂。
2022年財政預算提出,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利潤上繳1.65萬億元以支持財政支出,市場一度擔心這部分利潤來自國有企業和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國有企業的投資意願以及銀行資本金水平。
這次單單央行就上繳利潤超過1萬億元,那麼其他企業的負擔減少。央行也特別指出,這部分資金抵退税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將直接改善私人部門現金流、提振增長。
關鍵是,在對經濟的提振效果上,上繳利潤再投放的效果遠好於等量的降準,因為其直接改善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且直接帶來廣義貨幣投放。財政投放央行上繳的利潤,直接進入企業和居民手中,變成私人部門的存款,直接提振廣義貨幣投放,改善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有力提振增長。然而,降準是釋放一部分鎖死的基礎貨幣給商業銀行,不一定直接帶來信貸,沒有信貸則就沒有新的存款,因此不一定創造廣義貨幣;即使產生了新的信貸,也增加了企業和家庭的債務,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並未得到直接改善。
中金表示,今年財政擴張的力度10年罕見,是今年穩增長的重要發力點。總的來看,我們保守估計去年已發未用專項債約1.0萬億元(該資金並未列入當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將有助推升廣義財政支出增速達15.6%,廣義財政收支差額對名義GDP的比例創歷史新高,接近9%,較2021年上升3.5個百分點左右,也小幅高於2020年。若假定財政乘數為0.5,則擴大的財政收支差額有望拉動名義經濟增速提高1.8個百分點。
編輯 徐超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