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民日報評“精緻窮”、“月光族”:別太焦慮年輕人花錢的事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財經

  在父輩眼中,年輕人的財富觀和消費行為被貼上各種標籤:“精緻窮”“月光族”“大手大腳”……這引起不少人的擔心。的確,一部分年輕人的消費行為已經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頓,這值得反思。但從各種調查和報道來看,大部分年輕人在花錢上保持着理智。如何花錢和理財,年輕人遠比想象的成熟。

  在精打細算上,年輕人不比父輩遜色。耐用消費品要選大品牌,畢竟要用很多年,得選個信得過、用得住的,這和父輩沒什麼差別;為仨瓜倆棗的包裝袋、配送費、視頻VIP賬號斤斤計較,這種省小錢的節約似乎完美繼承了父母的傳統。但年輕人在消費上更關注自己的內心:價值不菲的漢服、“無底洞”似的潮流商品、旅遊度假、滑雪衝浪等體驗式消費。而這正是當下年輕人的精明之處:在“悦人”與“悦己”之間,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後者。自身感受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消費的邏輯支撐。好鋼用在刀刃上。只不過,時代不同,“刀刃”的含義也有所差別:父輩把錢用於購置不動產、教育支出,年輕人懂得怎樣來愉悦自己。

  在投資理財上,年輕人更“早熟”。現在的年輕人比起他們的父輩,更早擁有理財意識,更早注重“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多元理財方式。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在這方面有天然優勢。通過互聯網平台,年輕人更早接觸理財產品,早早萌生了投資理財的想法,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甚至大學時代,許多年輕人就有了多元化理財的意識,開始用錢生錢,去賺人生的第一桶金。

  大多數年輕人花錢是理智的。簡單化標籤並不反映年輕人的全貌。時代在變,需求也在變。與老一輩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從小成長在較為優渥的物質環境中,花錢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如果一味地用“老眼光”看待“新現象”,焦慮擔憂在所難免,但很多時候其實是杞人憂天。年輕人並不傻。他們從未停止奮鬥的腳步。而產品或者服務要想贏得年輕人青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他們的眼光更挑剔。促進消費升級,更離不開年輕人引領風潮。

  不過,不擔心不意味着不關心。年輕人還在成長,一部分人尚未形成完善的金錢觀。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平台給人們帶來方便理財和消費便利的同時,部分平台也存在過度營銷貸款的傾向。門檻低、額度大、關停難,給缺乏還款能力的年輕消費羣體過度放貸。而治理這個現象還需要各方發揮作用,幫助年輕人培育理性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讓他們更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