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發生以來,ESG投資熱度不降反升,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逐漸成為擔當可持續發展的主力。
文 | 王穎
編輯 | 楊秀紅
人類進入了21世紀第三個十年,也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鍵十年。
2021年伊始,新冠疫情仍橫肆全球,疊加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加劇了全球經濟的停滯和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的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萎縮4.4%。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
世界“百年變局”之下,也亟待進行“百年佈局”。在配置要素資源時,價值判定需要從“單維經濟”轉向“多維價值”,即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價值。如果在上個一百年,發展是硬道理;在下個一百年,可持續發展才是強邏輯。
正是在這個歷史節點,中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強調 “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在2020年9月舉辦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承諾,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以看到,碳中和、可持續發展將會成為當前和今後重要的經濟發展議題。
在此背景下,2021年1月8日,由《財經》雜誌主辦、華夏基金戰略支持、社會價值投資聯盟(簡稱“社投盟”)提供研究支持,以“百年變局中的義利共創”為主題的2021《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峯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會議聚集了業界、學界、政界專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PRI理事會主席Martin Skancke、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馬蔚華、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野村控股中國委員會主席飯山俊康、富時羅素全球可持續投資負責人Helena Fung、華興資本控股集團總裁叢林、《財經》雜誌社副社長劉霄等行業領先的專家學者、商界領袖、企業家代表等參會,共同探討百年變局背景下中國可持續發展金融的未來。
可持續發展金融可以歸納成一句話:站在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角度,約束微觀企業的現實行為。無論多麼宏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最終仍要落實到企業微觀主體層面,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創新發展、一家資產管理機構的投資決策等。企業,才是可持續發展量化並落地的關鍵。
可持續發展、ESG投資越來越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並在2020年得到市場的驗證。
新冠疫情衝擊下,ESG投資熱度不降反升。數據顯示,新冠疫情期間ESG投資組合表現比其他投資組合更富有彈性,更具抗壓能力。2020年上半年,美國交易的可持續投資ETFs成交額佔ETFs總成交額中的比例超過50%。
從國內來看,資管機構也紛紛入局,ESG主題基金取得了蓬勃發展。據社投盟統計,截至2020年11月30日,國內可持續投資基金總規模達1172.36億元,較2019年12月31日增長58.40%。
但與此同時,部分企業對ESG的重視和認知還主要停留在政策層面,ESG信息披露仍然難以在中國企業中推廣開來。數據顯示,2009年-2020年6月,全A股的ESG報告從371份增長到1021份,增長了175%。但截至2020年6月15日,發佈ESG報告的上市公司也僅約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27%。
展望2021年,雖面臨巨大挑戰,但綠色經濟加速、ESG投資廣受關注、影響力投資規模增長等趨勢,反映出可持續發展的方興未艾。
可持續發展理念,將帶來一場認知革新: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公民,價值錨點應從“經濟”單維視角轉向“經濟-社會-環境”綜合貢獻;一場理念革新:“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一次機制革新:資本等要素資源應大規模向可持續發展領域配置,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也應擔當可持續發展的主力。
以下為嘉賓主要觀點集錦: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簡稱“開發署”)如何支持各國實現可持續融資?在全球範圍內,作為聯合國發展籌資議程的五個利益相關機構之一,開發署與各國合作,制定了一個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致的共同籌資框架,並將其轉化為針對不同行為者的具體行動。開發署支持各國為可持續發展目標調動私人資本,並通過制定金融部門戰略、監管和激勵資本流動來應對氣候變化。
PRI理事會主席Martin Skancke
中國剛剛宣佈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無疑是意義深遠的一項聲明。由於中國現在的碳排放量幾乎佔全球總排放量的30%,也就意味着,中國可以成為全球向淨零排放轉型的領導者。這同時也是一個挑戰,因為這意味着中國需要使其產業戰略適應這一目標。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
可持續發展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旋律,在中國開展ESG投資,支持像新能源汽車這樣的綠色產業發展,既能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又能借助資本力量,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這對於穩定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至關重要。新能源汽車已呈現出明顯的中美領跑態勢,美國依靠一家特斯拉,引領行業發展,而中國培育出三家造車新勢力,吸引資本不斷進入,並推動比亞迪、長城汽車等傳統車企電動化轉型,帶動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快速發展,形成較為完整且自主可控的產業鏈。
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
通過這幾年的研究,我們發現,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增強,特別重視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貢獻。下面我講三個新的突出表現:三個我們資本市場價值創造的新表現:一是滬深300非財務性信息披露狀況是逐年改進,2018-2020年有專項報告披露非財務性信息披露狀況的佔比從81%提高到85%。二是滬深300公司和義利99公司的發展質量持續提高。三是新商業文明正在形成,作為全球首個與可持續發展掛鈎的ETF,2019年底推出的可持續發展100ETF,市場認購踴躍。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
ESG投資是投資領域的“新尺子”,它能夠從傳統框架中跳脱出來,從“非財務”的角度挖掘好公司。ESG投資是“探測儀”,能夠幫助投資者找出誰是“爛蘋果”,選出A股中真正的“三好生”。同時,ESG更是“避雷針”,投資者通過擁抱ESG,能夠較好地遠離黑天鵝。碳達峯、碳中和等遠景目標的提出,説明ESG投資在中國發展有了更有力的頂層設計支持。外資加配中國、A股的機構化和養老金入市等結構性因素使得ESG投資策略的有效性愈發增強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UNCTAD)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
展望未來,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支持將會進一步提升。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投融資峯會上,各國領導人承諾調動資金,提高國家行動力,增強機構能力,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些努力將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發展投資的爆發性增長。此外,ESG領域在未來5-10年將實現商業模式,披露標準和合規達標方面三大轉變。這將對全球產業鏈及國際貿易和投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中國而言,可持續發展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對實現開放共享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要實現綠色發展,向低碳經濟轉型,需要吸引投資,確保融資暢通。對中國企業而言,無論作為投資者、還是投資接受方,只要參與到可持續發展投資帶來的巨大市場中,都會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