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説A股市場瘋狂,那些牛股從來就不看企業利潤,市盈率都是百倍以上,被網友稱之為“市夢率”。
殊不知,港股市場更加瘋狂,明明是餐飲行業的海底撈,能給你炒作成為“科技股”,市盈率高到你都不敢想。
昨日,海底撈在港股發佈業績報告,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公司的盈利預期相較於2019年的23.47億元淨利潤下降約90%。
換句話説,海底撈2020年一整年賺了2.3億元左右,摺合港元2.76億港元。而截止昨日收盤,海底撈的港股市值為3649億港元,這意味着海底撈的市盈率高達1322倍,這才是真正的“市夢率”。
儘管2020年對於海底撈來説過得並不容易,但是老闆張勇卻似乎過得很愜意,身家飆漲到了261億美元,依然穩坐新加坡首富的寶座!
1
海底撈的業績為什麼會下降這麼多?
由於2020年實在特殊,對於海底撈業績下滑我們都是有一定預期的,可是業績下滑超過90%確實不是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成績。
對於公司業績下滑,海底撈給出的解釋有兩個:
第一、由於疫情來襲以及防禦措施,餐飲場所實施了限制措施;
第二、由於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導致匯兑損失了2.35億元。
其實,對海底撈影響最大的還是疫情。據海底撈半年報透露,公司從2020年1月26日起關閉了大陸所有的門店,直到2020年3月12日才開始陸續開放。開放之後,嚴格遵守疫情管控措施,安排顧客分散就座,並且限制就餐人數。即便如此,海底撈去年上半年也接待了8100萬人次,平均翻枱率為3.3次/天。
而2019年海底撈則接待了2.44億人次,翻枱率為4.8次/天,如果僅從翻枱率上看,海底撈下降了31.25%。
不過業績卻下滑得更為嚴重,2019年海底撈淨利潤為9.11億元,而到了2020年卻變成了虧損9.65億元,一來一去相差了將近19億元。
假設海底撈2020年全年的淨利潤為2.3億元,這意味着海底撈下半年賺了12億元左右。這個數據其實是不如2019年同期的。
此外,我們不要忽略了海底撈還在持續開店中,這意味着海底撈的賺錢能力正在退化。
再來看海底撈的匯兑損失,作為一個大多數店面都在中國的公司,卻囤積了大量的美元。由於人民幣升值導致了公司在匯率上就損失了2.35億,這種做法真的是一言難盡。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對人民幣不太信任的一種表現呢?
2
海底撈神話還能堅持多久?
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是一家餐廳,資本市場為何給予如此高的估值呢?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看好了海底撈的擴張能力以及頭部效應。
截止2018年底的時候,海底撈在全球只有466家,僅在2019年全年,海底撈就開出了308家,店鋪同比暴增66%。這也帶來了海底撈2019年營收大漲55%的好成績。
到了2020年,儘管疫情侵襲,海底撈依然在去年上半年開業了173家,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全球門店數共有935家,其中國內有868家,佔比高達92.8%。
按照2020年上半年的開店速度,海底撈2020年底的店鋪數可以達到1100家。門店數相較於2019年可以增加43.2%,營收理論上可以增加30%左右。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海底撈的神話無法持續,在不遠的將來就會達到頂點,最後走向衰落。
眾所周知,海底撈賣的不是口味,而是服務。可是很多時候海底撈的服務有點過了,比如説給生日的人唱生日歌,那種尷尬場面一言難盡。
除了服務之外,海底撈的門店也正在內卷。以前一座二線城市或者三線城市有一個海底撈,人們可能為了嚐鮮就會去光顧。可是當一座城市開了四五家,甚至是十幾家的時候,這些店鋪之間會不會互相吸走對方的顧客呢?
這就必然會造成一種內卷現象,從而導致海底撈的翻枱率逐漸下降。
另外,海底撈並不像科技公司一樣存在着0邊際成本的效應,它其實是一個重資產行業,開店越多,投資越大,回本難度也就會越高。此外,隨着海底撈越來越多,它的稀缺性也就不復存在。
最最重要的是,海底撈的這種神話只能在中國有效,出了國門之後,有幾個外國人會對海底撈感興趣?
這也是海底撈遲遲不敢在海外大舉開店的原因,它的服務靈魂只有國人認可。
比較可笑的是,海底撈在疫情期間最困難的時候,新加坡首富張勇一邊向銀行貸款,一邊減持股票套現。誰也不知道海底撈到底缺不缺錢?
用媒體思維全網覆蓋,讓產品銷售慕名而來!
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媒體傳播上。一家公司或一個老闆,如果媒體思維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傳播度,就沒有認知度;沒有認知度,就沒有美譽度;沒有美譽度,何來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