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巢網】
2019年,科大訊飛被列入了美國的實體制裁清單,近日,市場消息稱,科大訊飛又遭到了新一輪的美國製裁,其後,科大訊飛在互動平台表示,未發現有相關消息。
事實上,在19年遭美國製裁後,科大訊飛已經及時“轉身”,切換到以國產供應鏈為主的非美供應鏈體系,從2021年年報來看,公司營收為183.1億元,同比增加40.6%,業績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不過,儘管科大訊飛拿下了如此佳績,資本市場卻似乎並不買賬,自去年6月以來,科大訊飛的股價已經近乎腰斬,市值蒸發700多億元,業績火熱的科大訊飛,為何會在資本市場遇冷?
增收不增利的科大訊飛
4月21日,科大訊飛發佈了2021年年報及2022年一季報,在營收實現穩定增幅的同時,淨利潤的表現卻不如預期,去年公司實現淨利潤15.6億元,同比增長14.1%,較2020年淨利潤66.5%的增幅,增速大幅放緩。
而到了今年一季度,科大訊飛實現淨利潤1.1億元,更較去年同期下降20%,淨利潤不僅增速放緩,更開始出現大幅下滑。
對於去年及今年一季度的利潤下滑,科大訊飛表示,去年淨利潤增速放緩,主要是由於人員成本的增加,而今年的利潤下滑,則主要是由於公司持有的寒武紀、三人行等企業的股價波動所致。
不過,除了受市場波動影響之外,科大訊飛的利潤下滑,更多還是自身經營的原因。據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科大訊飛的銷售毛利率為41.43%,同比下降4%,已經是連續第五年出現下滑了。
毛利率下滑的背後,是科大訊飛大幅增加的研發投入,公司2021年在研發上的投入為29.4億元,同比上漲21.5%,除了研發投入外,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均保持近30%的增速。
研發的逐年遞增,與科大訊飛的技術成熟度曲線有關。當前,科大訊飛的各項業務收入並不在同一個等級,其核心業務主要以智慧教育、智慧城市、開放平台及消費者業務為主,分別實現了62.31億元、49.68和46.85億元,相較之下,智慧醫療和智慧汽車僅僅分別實現營收3.38億元和4.49億元。
資源來源:科大訊飛2021年年報
科大訊飛依託自己在人工智能、相關硬件、各種商業化場景的拓展,挖掘出了一些新的增量市場,比如上述的智慧汽車、智慧醫療,但新增賽道仍處於萌芽期,所需投入資金較多,對正在“多點開荒”的科大訊飛來説,便不得不持續消耗自身的營收儲備。
市場為何不認可科大訊飛?
當然,任何一家科技企業都難以避開研發投入一事,就拿當前火熱的新勢力汽車來説,已經上市的“蔚小理”至今仍在“燒錢”階段,尚未實現營收平衡。
相較之下,科大訊飛已上市12年,且早已實現盈利,可為何今年以來,資本市場仍然用“股價”為科大訊飛投下了不信任一票?
從表面上來看,去年開始的中概股暴跌,以及A股市場的萎靡,拖均累了科大訊飛的股價發展,泥沙俱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價都不能倖免。
但從企業經營的本質來看,則還有其它原因,一方面,站在“AI熱潮”下,科大訊飛的營收能力也被“泡沫化”,上市十多年來,科大訊飛通過IPO和定向增發融資了將近110億元,而公司的170億元左右的淨資產扣掉融資資金,自己十多年來“掙回來”的利潤僅為60億元左右,其“造血”能力就沒有財報上所見的這麼優秀了。
另一方面,科大訊飛在去年提出了“五年實現千億營收”的目標,雖然這讓公司股價在去年初實現了一波拉昇,但也透支了市場的信心,後續能否有業績繼續支撐公司的股價,成了大部分投資者擔憂的事情。
科大訊飛能怎樣實現這一目標呢?我們先看看其當前的各項業務,囊括了C、G、B三端:面向B端企業,科大訊飛是一家智能語音技術提供商;同時,旗下覆蓋了“AI+場景”的業務,主要針對政企單位,即B/G 端;最後,還以智能語音為核心做起了相關教育及教育硬件業務,以C端為主。
當前,以智能語音為核心的教育產品為公司的主營收入,幾乎佔了1/3的營收,但在這部分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收入中,科大訊飛所面臨的問題一直不小,作為以技術起家的企業,其品牌搭建和營銷能力一直是公司的短板,在黑貓投訴上,不少消費者投訴其使用效果欠佳、售後服務不足等問題。
總的來説,科大訊飛在如何提升產品細節,提升消費者用户體驗方面依然任重道遠有很長的路要走,且隨着“雙減”政策和疫情的影響,公司智能硬件的收入也受到了影響。
以翻譯機這一產品為例,其在16-19年間的銷量都實現了連年增長,但在2020年疫情後,由於出國旅遊需求基本被凍結,公司智能硬件的收入已經連續兩年同比下跌超過10%。
目前來看,科大訊飛的B端或C端業務和產品,仍未能找到大範圍普及型應用場景,像 “翻譯機”這樣的產品,更多仍只是不同場景中的一個補充而非必需品,假如科大訊飛決心要在C端再下一城,擴充應用場景會是當務之急。
AI市場未來温度如何?
在核心賽道上,科大訊飛仍需發力,那麼在新賽道上,科大訊飛的表現又如何?上文也提到,當前其在智慧汽車、智慧醫療上的營收體量仍非常小,仍未具備“造血能力”,更重要的是,當前人工智能賽道相較於18-20年期間市場火熱的狀態,當下已逐漸進入了“冷靜期”。
人工智能技術從出現到深入進產業鏈中,往往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在技術萌芽和資本投入之後,人工智能往往還會經歷“落地期”。
以科大訊飛為例,其在2001年開始便專注語音產業的發展方向,可一直到2011年蘋果Siri的出現,人們才開始瞭解智能語音技術,來到2017年隨着各BAT巨頭打起了智能音箱價格戰,語音技術才找到深入每家每户的落地模式。
而處於“語音人工智能龍頭”的科大訊飛,則顯然還在尋找在教育領域以外的其它大規模應用場景,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到底能夠在哪些場景落地和運用,其實還是一個未知數。
以智慧汽車為例,輔助駕駛需要的不僅是汽車內部信息數據化,還需要車路動態實時信息、道路信息等數據化,意味着這當中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化迭代,需要多家企業共同來探索和協同才能成事,能生出怎樣的“果”,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在我國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中,大數據和雲計算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從市場佔比來看,其規模最大,其次是人臉、步態、表情識別技術,相較而言,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佔比為8.64%。
受限於應用場景和市場規模,當前,科大訊飛在主打的語音智能領域當中,其核心產品或者應用場景暫時仍未出現能達到年銷售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規模,因此,科大訊飛的成長之路,或還非常漫長。
總的來説,基於大量研發投入成長起來的人工智能行業要賺錢,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大訊飛大可不必着急規模增長,語音市場畢竟容量有限,在接下來的人工智能賽場,大數據和算法能力才是核心能力,科大訊飛何不先練好內容,再尋找二次增長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