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貿易潛力還有待挖掘

中國海關總署1月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額達到1256億美元,這是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印經貿合作有堅實的基礎,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2000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僅29億美元。伴隨中印經濟快速增長,加上產業結構有很強的互補性,過去20年雙邊貿易額總體保持增長的態勢。印度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經濟發展推動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3億到6億規模的中產階級有較高的消費需求。而印度的製造業相對落後,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只有15%左右,每年必須要進口大量商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也是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在印度市場上,發達國家能夠提供的大多數產品,中國都能提供,但價格更低;發達國家不能提供的商品,中國也能提供。由於印度消費者收入水平較低,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更具競爭力。即使是面對印度國內生產的商品,中國商品也佔有很高的性價比優勢。儘管遭受非經濟因素衝擊,印度從中國進口依然保持強勁增長,因為印度消費者購買商品時,還是主要依從經濟理性。

從生產角度看,不僅印度本土企業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設備、技術和零部件,即使是在印度投資的外國企業也離不開中國產業鏈的支持。世界聞名的印度仿製藥產業,其絕大部分製藥設備和70%以上的藥原料需要從中國進口。2020年中印衝突後,印度對中國進口設置障礙曾引起很多外資企業的抱怨。

由此可見,不管是消費還是生產,印度對“中國製造”都有剛性需求,這使得中國對印度的出口遠高於從印度的進口。印度一直把對華貿易逆差作為一個問題來與中國交涉,並採取限制中國進口的措施。事實上,印度需要跳出“順差就是佔便宜,逆差就是吃虧”的思維定式,要從印度消費者和印度經濟發展是否從中受益來看待中印貿易。

莫迪提出,2030年印度的GDP要從目前的2.7萬億美元增加到8.4萬億美元,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同時,很多國際機構預測,中國GDP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30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預示中印兩國經貿合作未來還有巨大潛力,只要友好合作,就可以相互成就。

首先,印度要實現經濟發展抱負必須改善落後的基礎設施,單靠自身資源無法完成,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基建能力。如果與中國合作,可幫助印度在較短時間、以較低成本改善其基礎設施。其次,印度發展製造業需要大規模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和產業轉移。而中國正面臨產業升級,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不管是外資還是中資的都有向印度轉移的可能。

然而,在印度反華勢力的長期鼓譟下,不少印度人認為中國有針對印度的陰謀,中國要遏制印度發展,要包圍印度,還把中國列為印度最大威脅。因此,印度出於政治原因對中國投資設置障礙,限制中國企業參與印度基礎設施建設,阻礙製造業從中國向印度產業轉移。這使得中印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遠未得到挖掘。過去20年,中印貿易雖然穩步增長,但遠低於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和澳大利亞等區域主要貿易伙伴間的增長幅度。

主觀上講,中國不僅希望自身發展,也希望帶動亞洲地區整體發展,樂見印度發展和消除貧困。中國也一直主張,兩國即使存在一些矛盾,也可以積極開展經濟合作。但印度固執地堅持,只要兩國間的矛盾沒有解決,就難以開展經濟深度合作。

中國是印度最大的商品貿易伙伴,而印度在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只排第十名左右;中國經濟規模是印度的5倍多。中國經濟對印度的重要性高於印度經濟對中國的重要性。目前國際與地區產業轉移和產業鏈重組對印度是一次機會,錯過機會比具體的經濟損失對印度更不利。畢竟,印度已經錯過多次機會。(龍興春,作者是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印貿易潛力還有待挖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