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與上證報的故事│楊成長:見證證券研究機構和證券專業媒體的深度結緣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財經

CFIC導讀

作為與中國證券市場幾乎同齡的證券金融類專業媒體,始終感受到上證報在不斷地自我突破。儘管每次突破又必然面臨着巨大陣痛,但是創新的步伐始終不曾停留。從單一證券類媒體,向以證券為特色的財經類綜合媒體轉型,從紙質媒體向多元媒體轉型,從多元媒體向互動性大型傳媒轉型,上證報始終走在媒體創新的前列。

與上海證券報結緣已經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中,總是不斷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名字見諸報端,總是在各種不同場合下同上證報的記者和編輯們喝茶聊天,互相汲取對方的思想營養,總是不斷參與上證報和證券研究機構的週期性互動活動。跟上證報的很多同事打交道,總感覺是老朋友了,不落俗套了,可以心直口快了,也可以相互包容諒解了,總是忘了説聲謝謝。今天,在上證報三十週歲生日之際,我要鄭重地説聲:謝謝了。

作為與中國證券市場幾乎同齡的證券金融類專業媒體,始終感受到上證報在不斷地自我突破。儘管每次突破又必然面臨着巨大陣痛,但是創新的步伐始終不曾停留。從單一證券類媒體,向以證券為特色的財經類綜合媒體轉型,從紙質媒體向多元媒體轉型,從多元媒體向互動性大型傳媒轉型,上證報始終走在媒體創新的前列。

今天的新一代證券分析師們已經很難感受到文章見諸報端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社交媒體和互動媒體的發展,已經讓他們有了更多選擇。二十年多年前證券研究藉助報業傳播是提高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一份報社的用稿通知,能讓研究者高興幾個晝夜。證券研究機構和專業媒體形成了密切的資源互補關係。今天,信息和數字革命,以及證券研究機構自身的變化,使得證券研究機構和專業媒體間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上證報和證券研究機構之間的資源互補、互動發展關係依然十分重要。

作為與上證報二十多年結緣的研究者,我深切感受到經常為專業媒體提供文章會改變和養成研究人員的很多研究風格。

首先會讓研究者更加註重形成簡明直白的文風和通俗流暢的語言。讀英文原著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證券分析師,文風都帶有翻譯語言的風格,流暢的波浪型漢語變成了摺疊式的樹枝狀漢語,讀起來十分費勁。一段一句是常態。專業似乎首先體現在文字的佶屈聱牙上。早期的證券類報紙還經常發表長篇研究類文章。然而大眾媒體的通俗化和傳播性,要求媒體注重篇目短小和語言簡潔的文章。經常給媒體供稿的研究者,文風會逐漸輕鬆起來。今天,優秀的證券研究者都十分注重文風,研究的實證性、邏輯的縝密性和結論的明確性,跟語言的簡潔優美順暢性之間沒有任何矛盾。媒體改變和引導着研究者的語言風格。報社的編輯和記者們,最懂得在最小的篇幅中剪裁文章,重組結構,突出主題,理順邏輯,順暢語言。看着一篇稿件在編輯的編排下,縮短了,簡潔了,順暢了,核心思想一點也沒有減少,自然就接受了一次作文教育,逐漸形成了簡潔順暢的文風。

其次會培養研究者對自己文章社會效應的責任心。文章總是寫給別人看的。但是專業的證券研究人員總覺得研究報告只給特定投資者和研究者閲讀,只要圈內人認可就達到目標了。為特定對象寫文章,很容易忽略了文章的社會效應,一旦文章傳播開來,就會產生難以預料的結果。許多證券研究者都有這樣的經驗教訓。寫文章和研究報告,不管傳播渠道如何,都有一個對社會負責的問題。給媒體供稿,會大大提高研究者的社會責任心。報社的編輯和記者們,總是會根據受眾的心理和認知能力,認真檢查文稿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放大文章的積極效應。在每次的文稿修改中,我總能從編輯的剪裁思路中,學會如何向社會公眾表達意思。仍然是一句話,語氣調整一下,表達的意境和讀者的領悟,就會有很大不同。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是每個證券研究者應有的品德。

經常和記者編輯們打交道,會大大提高研究者們的敏鋭度。記者和編輯們都有着十分敏鋭的嗅覺,能準確抓住證券市場的潛在熱點問題,他們通過新聞、事件和人物去反映問題。證券研究者通過研究報告去邏輯性地研究問題,兩者關注點的契合度是十分高的。上市公司經營中的痛點、投資者們擔心的問題、證券中介機構業務中的難點和證券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記者和編輯們往往都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

證券市場是高度透明的市場,三公原則中公開是第一位的。證券市場的公開性除了依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外,證券專業媒體的及時信息報道,證券研究機構對信息進行深度研究,都是保障證券市場公開透明的重要條件。

我國發展步入新時代,證券市場擔負着推動科技創新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上證報剛過而立之年,正是大展宏圖的好時候。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證券專業研究機構和證券金融類專業傳媒更需要攜起手來,創造資源互通和合作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