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產業“去產能”,而不是“去產業”,並非是要把這些產業“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在壓減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做好提質改造升級的文章,將產業做精做強做綠。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環保督察的手段來追責問效,更需要地方轉變觀念、主動作為。
近日,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公開通報第二批8個典型案例,有的企業以“零排放”之名肆意排污,有的礦區舊賬未了又添新賬,有的地方對世界地質公園破壞性開採,有的治污設施卻淪為“污染源”,等等。
梳理這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表面上看大部分是企業行為,實際上暴露出了一些地方不作為、慢作為,不擔當、不碰硬,甚至敷衍應對、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在環保利劍高懸之下,為何還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頂風作案”?這些問題的背後,是過去在一些地方長期存在、根深蒂固的“兩張網”。
一張網是“落後觀念網”,束縛了大腦。在一些基層幹部的大腦裏,還沒有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對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原則認識不深刻、理解不準確、執行不到位。面對發展需要和財政壓力,有些地方不謀劃科學發展思路,不研究產業升級路徑,不完善科學考核機制,不培育新的增長動能,仍然將舊產業、舊產能、舊工藝當作發展依靠。嘴上天天喊着“高質量發展”,腦子裏卻不思考研究,行動上不求改變,這其實是不作為的懶政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對傳統產業“去產能”,而不是“去產業”,並非是要把這些產業“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在壓減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做好提質改造升級的文章,將產業做精做強做綠。鋼鐵、煤炭、建材等產業,雖然是傳統的排放大户、耗能大户,但也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做好工藝創新、產品創新、鏈條創新,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從而實現從規模型增長、粗放式增長轉向綠色增長、高質量增長。
另一張網是“利益保護網”,捆住了手腳。環保問題在很多地方之所以久拖不決、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是背後有個別幹部與不法企業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利益鏈,甚至甘於被違法排污企業圍獵,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面對違法行為不僅不較真碰硬,還當起了這些企業的保護傘。也有個別企業,耍弄暗中傷人的伎倆,對執法幹部誣告、造謠,致使一些基層執法者產生顧忌,對惡勢力望而生怯。不過,環保利劍高懸之下,容不得暗通款曲的勾連和藏污納垢的保護,更不能放任個別企業恃強自大,凌駕於國法之上。
地方要發展,離不開企業的貢獻。環保風暴不是打擊所有企業,而是揚優抑劣,用環保標準淘汰落後產能、落後企業,用嚴格執法打擊不法行徑,從而鼓勵更多的優秀企業創新發展、守法經營。從長遠發展趨勢看,生態環境是一個地方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地方污染嚴重、環境惡劣,試問哪個高質量的項目會選擇落地?如果一個地方彈性執法、選擇性執法,試問執法公信力何在、安心營商環境如何營造?如果那些弄虛作假、違法排污的企業大行其道,而嚴格落實環保標準、甚至優於環保標準的企業反而因成本增加造成效益減少,那又如何保障公正公平的發展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環保督察的手段來深挖問題、追責問效,更需要地方轉變觀念、主動作為。莫等閒,破除“兩張網”!(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