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寶琛
“一直在‘打新’,沒有放棄過,不過,中籤的幾率太小了。”8月10日,北京的投資者劉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雖然(中籤)很難,但希望還是要有的,説不定運氣爆棚就中了呢。”
劉女士已有十餘年的股票投資經驗,隨着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她十分關注並在第一時間補簽了《創業板投資風險揭示書》,對最近發行的幾隻創業板股票都進行了申購。《證券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像劉女士一樣,不少投資者都對“打新”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只要滿足條件,基本上都是“不拋棄、不放棄”。
投資者申購熱情高
根據安排,本週(8月10日-8月14日)有11只創業板新股發行。由此,到本週末,註冊制下創業板新股發行數量將達18只。而截至記者8月10日截稿,還有16家企業已經提交註冊。
從目前已公佈的申購結果看,註冊制下創業板新股申購火爆,但中籤率相對偏低。
具體看,鋒尚文化回撥後本次網上定價發行的中籤率為0.0161%,申購倍數為6206.5倍;美暢股份回撥後本次網上定價發行的中籤率為0.0208%,申購倍數為4807.4倍;藍盾光電回撥後本次網上發行最終中籤率為0.018%,有效申購倍數為5555.8倍;大宏立回撥後本次網上定價發行的中籤率為0.0168%,有效申購倍數為5957.0倍;卡倍億回撥後本次網上發行中籤率為0.0161%,網上有效申購倍數為6219.8倍;安克創新回撥後本次網上發行中籤率為0.0211%,有效申購倍數為4731.0倍。
而據Wind數據統計,2016年初至2020年7月末,創業板新股網上申購的平均中籤率為0.0262%。
為何註冊制下創業板中籤率降低?一位不願表明身份的資深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主要還是“僧多粥少”,即申購的人多、發行的股份少。
上海小鬱資產總經理左劍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解釋道,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投資者對比交易制度後,自然會把現在的創業板與去年設立的科創板進行對標,由於科創板在過去一年的表現有目共睹,使得投資者比較確信申購創業板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導致申購熱情高漲;其次,券商提前數月進行投資者教育,宣傳創業板新規,引導簽署協議,讓可申購創業板的賬户數維持在一個很可觀的水平;第三,此次註冊制下最早一批的兩隻創業板新股所募集的金額並不是很大,導致在計算超額認購倍數時的基數本就不算大。“疊加前兩層因素後,認購倍數超過去年平均以及中籤率低也就不難理解了。”
據瞭解,為了讓客户能有資格參與註冊制下的創業板打新、交易,券商通過多種方式,比如短信、微信、電話、交易終端顯著位置彈窗等,進行存量客户補籤以及進行註冊制下創業板交易的注意事項提醒,確保投資者能順利參與交易。
“我們營業部是通過短信和微信告訴客户進行補籤,如果沒有反饋的,會打電話聯繫。”一位中型券商營業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大部分客户都補簽了“打新資格”,即已經開通創業板權限的投資者,需要重新簽署《創業板投資風險揭示書》,否則將無法參與註冊制下創業板股票的發行申購、交易等。
交易規則變化要重視
儘管投資者熱情高漲,但對於參與註冊制下創業板打新的投資者而言,按照新的創業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其交易規則發生的變化必須要重視。比如,新股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盤中臨時停牌機制,設置30%、60%兩檔停牌指標,各停牌10分鐘。放寬創業板股票漲跌幅至20%。創業板股票競價交易漲跌幅限制比例放寬為20%。
上海邁柯榮信息諮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業板的風險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整體而言,企業本身的風險以及市盈率高是最大的風險。”鑑於此,徐陽建議,不符合條件或者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創業板相關指數基金及對創業板配置偏好較高的主動基金來參與創業板投資。
左劍明表示,投資者首先要對自己的投資週期和邏輯有清晰的認識。對於參與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而言,週期一般較長,投資邏輯也在於公司本身的增值,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清楚瞭解底層資產,即上市公司的質地如何。對於參與新股申購的投資者而言,由於其持股週期一般僅在上市後的一日或幾日,而邏輯也僅僅是賺取一個流動性溢價,在現階段可能關注情緒方面會更加重要,建議可以參考首批新股在上市首日的表現如何,再行決定。
隨着越來越多新股發行,距離註冊制下創業板首批企業登陸A股市場越來越近。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註冊制改革助力下,創業板新股上市後的整體表現在短期內有可能提升,但中長期來看有望逐步迴歸正常和穩定水平,而市場的分化效應和馬太效應將更趨明顯,對優質股票來説,“打新紅利”有可能長期存在和進一步提高。他同時表示,預計創業板“增量加存量”式的改革,將成為資本市場改革堅定進入和平穩駛過“深水區”的標杆,配合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對外開放、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等配套措施,最終有利於促使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投資者結構不斷改善,市場逐步趨於穩定與理性、壓縮在殼公司上的資源錯配與價值錯估。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