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美國子公司申請破產。
這個消息令人唏噓。
作為行業中的翹楚,居然也快不行了,真的讓人感嘆世事難料。2006年無印良品進駐美國,至今在美國開了18家門店,光在紐約就開了9家,現在申請破產後全部關門。
在過去3年裏,無印良品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至今負債超過6400萬美元。到了今年終於頂不住壓力,主動宣佈申請破產保護了。
曾經的巨頭倒下,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01
無印良品
對中國能量一無所知
説起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影響力要比美國更大。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走紅,要追溯到十幾年前。那時的80後為瓊瑤小説而陶醉,90後剛開始玩起搖滾,不少人揣着強烈的消費慾望,卻沒有找到對胃口的產品。
直到2005年,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出現,它甚至影響了很多高科技公司,比如小米就是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的前會長松井忠三曾介紹,無印良品的經營理念是“有理由的便宜”,意思是,以低三成的價格,為顧客提供與百貨店品質一樣的商品。這也是無印良品開發商品的根本思路。
但在中國,就不是這個邏輯,因為無印良品在國內沒有建立倉儲中心,即便製造廠家都在中國,但為了供貨計劃,必須要先運回日本,再運到中國市場。
一來一回,運輸成本翻倍,再加上市場需求火熱,正值盈利的大好時機,所以再算上利潤,最終導致了同樣一件無印良品的商品,國內價格要比日本當地的高出幾倍。
就這樣,一個在日本境內滿大街的平民商品,到了中國搖身一變,成了輕奢品牌。
(中國大陸與日本本土價格對比)
價格高,並不是無印良品的唯一槽點。
據報道,2016年以來,無印良品在中國業績逐年下滑,17年甚至出現負增長,調查結果顯示,其商品的質量和價格因素成為了主要發展阻礙。
最近3年,無印良品被曝質量問題不下10餘次,2017年的315晚會,店內食品的真實產地被曝出,實為日本核污染區,名列禁止進口名單。
而在我們國家,左手是成熟的供應鏈,右手是龐大的用户市場,然後互聯網又帶來了算法、直播這些技術,打通了從供應到需求的最後一段路,我們自己的產業正在駛入高速車道。
供應鏈、渠道、新的用户羣體,當這三者同時疊加在一起時,迸發出來的能量會超乎想象。
而這一切的發生,無印良品可能一無所知。
02
不能以客户為中心
無印良品的孤傲讓人難以接近
無印良品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商業迅速發展的成員,成功淘到在這片陌生土地上的第一桶金,可惜的是它並沒有好好利用。
一方面,它的商品是面向中國售賣,也就是説消費市場在中國;
另一方面,商品的設計卻在日本,東京的設計師坐在家裏,想象着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然後在定製出商品... ...
是不是很可笑?
這就像是HR對待招聘需求,往往來自不同的業務部門,可能有銷售部、諮詢部、運營部、技術部等等,結果你招人的時候,只用銷售的標準去面試所有崗位的候選人。如果真有這樣的HR,最後下場一定不好看。
還有更離譜的,無印良品已經進入中國市場10多年了,但直到去年9月份,無印良品才在中國成立了第一家事務所,專門用來研究國內的流行文化和民眾生活方式。
中國市場有這麼多外國品牌進駐,任何一個品牌都想賺錢,且大多數都提前明白這樣一個概念,就是“本土化”,甚至是“中國化”,但唯獨無印良品後知後覺。
就算是撿錢,都需要彎腰,何況你還是賺錢?
另外一方面,咱們中國的大型電商平台都過得很好,電商平台中的商品,不管是體量和質量,都不遜無印良品。
2019年阿里年收入漲了1200多億元,近乎51%,這相當於一年內多漲出了一家字節跳動,也就是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母公司。不僅阿里一家,如果你去看財報,會發現拼多多、京東、唯品會等各個電商平台的業績都是欣欣向榮。
可無印良品就是如此孤傲,所以現在的沒落,並不意外。
03
躺着就能賺錢的時代
早就已經成為了歷史
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上的發展史,是很多巨頭的縮影。
2015年12月,無印良品上海旗艦店開張。人氣爆棚,記得當時報道稱,進店排隊都需要80分鐘,最後不得不做限流措施。
不過,現在這樣的盛況,幾乎是很難看得到了。
一方面,線上的網易嚴選,線下的名創優品,價格更低,質量相近,難道不香嗎?
從另外一個方面,企業和消費者底層關係來看,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變得成熟。現在消費者擁有更多的主動權,選擇更豐富,對消費品的價值認知也更加透明。
比方説我們去一個五線城市的百貨商場看,你會發現同樣的服裝,五線城市比北京的百貨商場可能賣得更貴。但現在呢?消費者完全可以選擇在淘寶、拼多多上去買,且全國都一個價。
整個消費流程更加合理,消費者付出同樣的錢,能買到更好的東西。而企業呢,也得更多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做決策。實際上,這是消費升級。
而無印良品卻沒有在這個大變化下,尋找到自己合適的生態位,最終和三星的稱霸到撤退,家樂福、樂天瑪特從風光無限到黯然離場一樣。
我們見證過太多所謂的巨頭,從“起高樓”,到“宴賓客”,最後“樓塌了”。這無不都在提醒後來者,那些靠名氣靠地位,就能躺着賺錢的日子早已經過去了。
只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開拓新能力,終究會迎來退場的那一天。
企業是這樣,你我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