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第四級,成渝如何強化極核效應?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劉秋鳳 秦怡 羅田怡 實習生 楊欣可 張弋凌宇

自宋代以後歸統一體的成渝,一直是引領川渝乃至西部地區發展的“雙子星”,重慶直轄後,在經濟版圖上也延續着雙核格局。

這裏既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交匯點,如今也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樞紐。

如何唱好成渝雙城記,打造中國經濟第四級?成渝的優勢在哪裏,又將如何加強合作,強化極核效應?7月15日,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開幕,會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產業合作

成渝計算機產品產量已佔全球1/3

從區域市場定位到亞歐大市場

強化極核效應,成渝要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成渝的產業家底如何?一組數據可以説明。

2019年成渝經濟總量分別為1.7萬億和2.36萬億,在全球國家經濟總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兩地產業結構相似係數達0.96,產業同質構成了對外競爭的規模優勢,計算機產品的總量已佔全球1/3,汽車整車產量已佔全國18%,具備參與了全球競爭,帶動區域發展的實力。

面向未來,成渝的合作要從區域市場定位到亞歐大市場。

以電子信息全產業鏈、汽車製造、航空裝備、能源裝備、軌道交通為重點,深入推動兩地產業鏈發展,建設世界級電子信息和裝備製造產業集羣。

在成都,要以這裏為遠點繪製產業生態全景圖、組建產業聯盟,促進研發、設計、製造、封裝、測試、運營、結算等生態圈功能性節點佈局,在更大範圍內築起以成都為樞紐、具有區域帶動力的產業生態圈優勢。

科創合作

全國第五科教資源集聚區

提升成渝國家創新網絡位勢能級

成渝要共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和先進要素窪地,加快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成渝擁有129所高校、61家科研院所,是全國第五大科教資源集聚區,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但同時,重大科技研發方向與產業發展重點方向不匹配、城市發展戰略與高素質人才結構不匹配、科技創新成果與企業現實需求不匹配等情況客觀存在,國家工程技術重點產業匹配度低於50%,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高達3.0以上,吸納技術成交總額不足北京的1/4,極大制約了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要提升成渝在國家創新網絡中的位勢能級,優化科技創新結構,全面增強對城市發展、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

因此,要加快共建西部科學城,推出更多“源於成都、引領前沿”的硬核科技,努力在前沿醫學、區塊鏈、能源互聯網、航空航天等領域實現“並跑領跑”。

緊扣城市戰略目標和產業體系建設,支持高校院所、功能區、創新企業組建創新聯盟。深入實施“技能成都”建設和“城市獵頭”行動計劃,圍繞主導產業大力推動職教城建設,搭建鏈接全球人力資源市場的技能培訓和供需對接平台。

改革開放新高地

中西部為腹地泛歐泛亞為目標市場

全面建設供應鏈體系

成渝要共建面向世界鏈接亞歐的戰略通道和門户樞紐,加快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2019年,成渝進出口總額1681億美元、較2010年增長4.6倍,但僅佔全國4.1%,外貿依存度僅29%,對外開放水平並不算高。

差距的背後是戰略通道能力、開放經濟層次和全球供應鏈體系構建水平的差距。

如今,“一帶一路”深刻改變了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格局,“雙循環”把成渝亞歐大陸經濟帶重要節點和航空陸海戰略通道主樞紐地位提升到新高度。

如何改變?

事實上,成渝在對外開放平台和交通方式上各有優勢,要以共建現代化立體交通樞紐和全球供應鏈體系為戰略目標,加強政府合作和行業協作,統一規劃、優勢互補、市場運作、共建共享,構建服務中西部向西向南開放的門户樞紐。

要依託成渝“三場三港”聯動實施樞紐協同、航線拓展、結構優化和能力提升行動,推進渝蓉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物流組織中心建設,完善泛歐泛亞節點網絡和四向拓展服務體系,構建連接東盟、銜接日韓、覆蓋中亞、聯通歐洲進而鏈接全球的亞蓉歐陸海空聯運戰略大通道。

要以中西部為腹地、泛歐泛亞為目標市場全面建設供應鏈體系,打通從生產到消費、國內到國際的供應鏈運作流程,打造“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供應鏈樞紐城市。大力發展適歐適亞、適空適鐵產業,借力中日合作示範項目推動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成就獨特煙火味

讓“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成為潮流

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驅動,人口和經濟加速向西部中心城市集聚。

就成都而言,從2010年到2019年共新增常住人口253萬人、達到1658萬人,特別是2017年人才新政實施以來人口呈加速增長態勢。經建模分析測算到2035年常住人口將增加450萬人、達到2100萬人。

10年來,成都人口總量增長的同時,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面向未來,城市的人口政策將由追求規模的增長轉向質量的提高,户籍政策、住房政策、人才政策、公共服務政策都要聚焦面向全球吸引青年大學生、高技能人才和新職業羣體。

成都應該注重生產圈、生活圈、生態圈的合理佈局,建設近悦遠來、巴適安逸的生活城市和幸福家園,構築起吸引人、留住人、激勵人、成就人的綜合競爭優勢。

要以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理念,統籌產業功能區和新型社區建設,啓動編制社區鄰里中心佈局方案,加快建設適應特定羣體需求的15分鐘公共服務圈和生活微場景。

要聚焦市民多元化需求,建設睦鄰友好、托幼養老、管理服務、智慧健康等功能複合的社區服務體系,全面倡導綠色低碳、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用隱在市井中的花藝茶坊、落在街角的小書店、開在奢侈品店中的藝術展、藏在街巷裏的咖啡廳、寫在民宿裏的天府文化,推動美學體驗和城市文化融入衣食住行遊購娛,讓更加豐富美好的城市生活體驗成就獨特的煙火氣和休閒味,讓“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價值選擇,“公園城市讓市民生活更美好”成為現代城市最廣泛的社會共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24 字。

轉載請註明: 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第四級,成渝如何強化極核效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