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段子:疫情發生之後,機構做一個調研,問題是推動受訪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角色是誰?給出三個選項——CEO、CIO(首席信息官)、COVID-19(新冠肺炎)。用户不約而同地選擇了COVID-19。
雖説這是一個段子,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次疫情對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的重要促進作用。
“我們在疫情期間也做了一些調研,在行業和主營業務一致的情況下,什麼樣的企業受到影響最小呢?結果顯示:是信息系統覆蓋面廣、數字化轉型程度高、線上業務佔比高的這些企業。”近日,全球權威市場研究機構IDC中國區助理副總裁周震剛在浪潮雲洲工業互聯網平台2.0發佈會上表示,總結起來,數字化做得越好的企業,在疫情期間受到的影響越小。
疫情期間,線上網課、直播帶貨、無接觸配送等業務獲得極大的發展機遇。不過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僅有25%的企業開展了數字化轉型,而中小企業大多沒有參與進來。
在近日北京等地再次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大背景下,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勢在必行。但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説,又該如何來做這樣的轉型呢?
圖片來源:新華社
問及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痛點,浪潮雲董事長兼CEO肖雪坦言,站在他們的角度,要進行數字化轉型有很多顧慮和恐懼,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是不敢用——安全嗎?數據讓別人看到,成嗎?很多問題都暴露出來,能行嗎?
第二是不會用——大家都説得天花亂墜,可作為生產者的企業往往不瞭解這個東西。
第三是用不起——改造費用這麼貴,花得起錢嗎?花了錢能不能帶來效益的提升,企業能不能活下去?
“對中小企業來説,暫且先不談發展,在疫情期間首先是要活下去。”
肖雪説,國家和政府之所以大力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就是為了讓他們的供應鏈、營銷環節、工匠精神等被更多的人看到、瞭解到。“但是中小企業有自己的顧慮和恐懼,這確實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產業智能專家、坤湛科技創始人兼CEO閔萬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傳統企業的顧慮是:改造的成本是多少?誰來承擔改造的費用?改造完後又能帶來多少價值?這是必須先向企業主們説清楚的。
閔萬里認為,就製造業企業而言,利潤薄,對成本極度敏感,在沒有講清楚可能收益的情況下,讓企業先投入巨大資金去承擔改造費用,這並不現實。這也是很多企業明知應該改卻又遲遲不改的原因。
“不過,這次疫情給企業家們極大的警示,再不改面臨的可能就是死亡,所以必須要改。”閔萬里説,但現在不少企業家又走入一個“為改而改”的誤區,盲目追逐熱門概念,為了上雲而上雲。他建議企業家們不要“病急亂投醫”。
在前述發佈會上,浪潮雲洲工業互聯網平台2.0對外正式發佈,同時發佈的還有該平台提供的兩大服務——雲洲質量碼平台以及雲洲雲ERP解決方案,均為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的工具。
肖雪認為,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要素的新基建正在推動數字世界由物理數字化向虛擬數字化轉變,工業互聯網既是滿足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需求,也是新一代ICT技術與工業領域深度融合所形成以數據驅動的新興應用模式,更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全新工業生態體系。
“如何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平台企業的推動作用,是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肖雪説。
工業互聯網平台企業怎樣才能提高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
肖雪認為,要用最便宜、最有效的辦法讓企業快速見到效果,首先就是要讓大家願意用這些能幫助他們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產品和服務。
另外,各級政府也可以給企業一些補貼,去刺激他們來使用相關服務。當消費者和使用者真的因此獲益了,才能成就平台企業。
“所以我們願意用浪潮雲的體系,用更簡單、更易用、更能説清楚的方式讓大家做。”肖雪説,比如告訴某個企業,一個服務可以花很少的錢,解決企業的某個實際問題,這樣就能用真實的案例讓大家看到,實現數字化轉型並不遙遠。
他提到了一個章丘鐵鍋通過“質量碼”實現數字化的案例。章丘鐵鍋需一羣匠人經12道工序18遍火候,鍛打36000錘才能鍛造而成,因《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而走紅。
濟南三環廚具有限公司是章丘鐵鍋鍛打記憶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公司總經理馮全永介紹,在章丘鐵鍋火遍全國之後,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商家以次充好,甚至有的用工業產品來冒充,給章丘鐵鍋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而質量碼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消費者通過輕鬆掃碼就可以看到章丘鐵鍋的原料、製作工藝和檢測報告,讓消費者買的放心,用的安心。
“通過雲洲質量碼,企業很快建立了一整套質量體系,而這套體系建立的成本才不足千元,就讓傳統的手工產品在工業互聯網中成功實現了數字化轉型。”他説。
閔萬里認為,在製造業的改造中,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商一定要先梳理客户的痛點,以服務的心態去做改造。
換句話説,就是先認清行業和企業,再決定從什麼場景、哪個痛點下手,最後再選擇合適的產品和技術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先從有什麼技術和產品出發,再去找客户,這樣的順序往往會導致改造無效,或者改造效果差,從而浪費時間和資源。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事實上,各相關部門推動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由來已久。疫情期間,3月中旬,工信部專門印發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在重點任務中提出,要助推中小企業上雲用雲,引導數字化服務商面向中小企業推出雲製造平台和雲服務平台。創新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針對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的需求場景,開發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
《方案》還明確完善激勵機制。按照“企業出一點、服務商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思路,鼓勵各地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的資金支持。
事實上,比如湖南、四川、上海等地均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企業上雲等工作。
4月21日,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服務產品及活動推薦目錄(第一期)》,公佈了包括阿里巴巴的春雷計劃,京東的春雨計劃,中國電信的暖春行動等在內的電商平台類、數字化運營類、上雲用雲類、數字化平台類等八大類共118家服務商的產品及活動。
此外,4月份,發改委、網信辦還發布《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文件提出了五方面15條舉措,旨在深入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數據供應鏈,以數據流引領物資流、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加快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要從技術轉型及時轉向要素轉型,用數據要素投入替代資金投入。
“這個數據要素,不是指購置數字技術的資本,而是用來替代固定資產投入的商業資產。在這方面,‘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指明瞭轉型的正確方向。”姜奇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