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因為如果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一旦籃子翻了,那麼所有的雞蛋都會碎掉。
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同樣也適用於基金投資。
因為如果你僅僅只買一隻或某一類型的基金,是達不到風險分散要求的。所以有些基民在買基金的時候,可能就會買幾十只基金。
那是不就是雞蛋不要放在一隻籃子裏、基金要多買幾隻才能抗風險呢?
這句概括説對了一半,因為只有把你的錢分散到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的基金公司、不同的基金經理上面,才有可能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比如有些基民雖然投了幾十只基金,但是通過對這些基金的分析,全都是重倉創業板的基金。試想,如果創業板跌了,那麼你持有的這幾十只基金,是不是也會跟着跌。
還有些基民,可能注意到這一點了,會買不同風格、不同主題、不同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可惜他的投資標的又只侷限在A股市場。比如你今年只買了投資於A股的基金,那麼結果就不用多説了吧。
所以要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並不是買越多的基金越好。
想獲得風險和收益的平衡,離不開科學、均衡的資產配置。資產配置可將資金在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基金之間進行分配,形成基金組合投資,達到分散風險的作用。
有研究顯示,理財成功的關鍵,有85%歸功於正確的資產配置,10%來自選擇具體投資品種的能力,5%則靠運氣。
因此正確的投資組合應該是資產類別分散,而且彼此關聯度要低。
基金投資雖然不像股票一樣短線進出,但適度轉換或調整投資組合也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風險基金是無法避免的,如市場週期性調整風險,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須承擔隨着市場景氣與產業週期起伏的風險。
做組合投資,並不是基金買的越多就越好。買多了説不定會買重,而且數量太多反而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經歷去關注、研究。
沒有任何投資是一勞永逸的,大家需要根據市場環境和自身財務狀況的變化及時適當調整自己的“籃子”組合,每隔一段時間或者遇到市場異動時及時分析現狀。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必要變動地太頻繁,過於謹慎往往會導致交易頻繁,產生較大的交易成本。
此外,基金作為一個大籃子,也需要和其他投資理財工具組合來分散風險。
股票與基金關聯度一向較高,往往同時上漲或下跌,這種組合就無助於分散風險。要很好地控制投資風險,可以將一定比例的資產投向穩健型和保守型投資工具上面。
那麼怎麼樣的基金組合才能有效風險呢?
一支5人組成的籃球隊,5人都是中鋒是一種組合,5人都是前鋒也是一種組合;同樣的, 5人分佈在中鋒、前鋒、後衞三個位置上仍是一種組合。事實證明,最後一種方式的效率最高,也最合理。這樣的思路對於構建基金組合同樣適用。
科學的基金組合,不是片面地“將雞蛋放進很多的籃子裏”,而是要在綜合考慮投資目標與風險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將權益類資產與固定收益類資產進行合理的配置,讓基金投資更有效率。
第一步:構建基金組合層次
第一個層次:在不同類型的基金之間進行組合配置。即將資金投資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等不同類型的基金上,有效分散風險。
一般而言,現金與貨幣市場基金的比例應控制在0%~30%,保證部分資產擁有充裕的流動性;債券型基金應控制在15%~50%,保證部分資產穩健增長;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應控制在20%~75%,保證部分資產能夠擁有較高的增值能力。
第二個層次:進一步考慮基金投資風格的平衡
例如將股票型基金資產進一步細分為“大盤基金+中小盤基金”,進一步降低風險並分享市場週期變化中板塊輪動所帶來的收益。
第二步:構建基金組合步驟
根據風險偏好不同,投資者可以參照以下幾種模式來構建自己的基金組合:
保守型:很難忍受虧損、期望資產穩步增值、投資目標週期較短(不足10年)。
平衡型:能忍受半年內連續虧損、期望資產穩健快速增長、投資目標週期較長(15年以上)。
成長型:能忍受1年內連續虧損、期望資產快速增長、投資目標實現週期較長(15年以上)。
第三步:投資績效考核架構
基金組合的績效考核既包括對組合整體收益的考核,又包括對組合中每一隻基金的考核。投資者應儘量選擇長期表現優秀的基金,從長期角度來衡量一隻基金的增長能力。
基金組合構建完成後,不宜輕易改變,更不可頻繁調整。應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堅持長期投資,在時間複利的驅動下接近自己的投資目標。(本文整理自財富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