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任正非: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主講|汪瀛 來源|科學創業派(ID:kexuechuangye)

► 高維君説:

戰略管理不是靜態的,而是循環、週而復始的動態管理過程,所以説,戰略是可以有效管理的。

1

什麼是戰略管理?

簡單來説,戰略管理是指公司確定願景和使命後,通過戰略洞察(發現和聚焦機會),再確定中長期戰略目標,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SP),完成年度業務計劃(BP),並推進資源配置落地執行,管理執行和監控目標達成的一個動態管理過程。

也就是説,戰略管理包括了戰略洞察、中長期戰略規劃、年度業務計劃、戰略解碼(BEM)和戰略執行和監控,以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

戰略管理不是靜態的,而是循環、週而復始的動態管理過程,所以説,戰略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的

它會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內部條件的改變,以及戰略執行結果的反饋信息等,重複進行新一輪戰略管理的過程,是不間斷的管理。

我輔導過一些公司,深知中國企業最缺的就是將戰略落地和管理的能力。接下來分別介紹戰略洞察、中長期戰略規劃、年度業務計劃、戰略解碼和戰略執行&監控五大重要模塊的內涵和作用 。

任正非: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① 戰略洞察

我們要深刻理解行業、客户和用户、競爭力甚至供應商。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思考未來戰略的邊界及戰略機會點,且貫徹執行“戰略機會點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的理念。

②中長期戰略規劃(簡稱為SP,Strategy Plan的縮寫)

它是指以戰略機會點為輸入,做未來中長期戰略規劃。而中長期戰略規劃是包含戰略洞察的,因為戰略洞察太重要,所以把它單獨拎出來,放在前面。

華為也會做中長期戰略規劃報告,用行話來講就是“五看三定”。

五看是指看行業(包含看技術)、看市場、看客户、看競爭,看自己。看完後,基本上就可制定未來三年的機會。

三定是指定未來的目標、定未來的策略、定戰略控制點,其中戰略控制點是確認未來的核心競爭優勢。

③年度業務計劃(簡稱為BP,Business Plan的縮寫)

它指的是要確認一個目標,核心邏輯就是要制定出目標制定、目標分解及目標的實現路徑。而在這當中,最難的就是目標制定。

BP會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比如制定多少收入合適,目標如何分解到各個組織還是先分解到各個流程再到各個組織,目標對應的策略和行動計劃,為了實現目標宜對應的人力預算、財務預算,為了實現目標宜對應的組織KPI,等等。

④戰略解碼(簡稱為BEM,Business Execution Model的縮寫)

2009年,華為的年度業務計劃已經蠻優秀了,可惜的是戰略執行和落地不行。因此,華為為了這個問題,先後引進了一些方法論,但效果甚微,直到2011年,引進了著名的戰略解碼方法論(BEM),才得以解決問題。

戰略解碼是指把戰略意圖、戰略機會、戰略目標逐層分解到各個組織,變成各個組織的KPI和重點工作。

這裏面,最核心的邏輯是整個戰略一定要逐步分解、達成共識,讓大家能夠力出一孔。

很多人可能會説華為之所以 “力出一孔”的原因,是錢分得好。這個理解不對,雖然分錢是很重要的部分,但並不是充分條件。最核心的,是華為戰略制定的好、分解的到位。

在華為,有一個16字的Slogan:絕不在非戰略市場消耗戰略競爭力量。這句話是任正非的告誡,提醒大家要做到戰略聚焦,堅持在主航道上發力。

華為曾經做過一個巨幅廣告,圖片很具衝擊力:在剛果河邊生活的少數民族,非常落後,為了生存他們把命都賭上了,稍有閃失,他們就會葬身剛果河。如果他們不是站在恰當的地點,用恰當的角度和力量,他們很快就會被大浪捲走。

據説,這也是任正非特別喜歡的一張照片,偶然一次在飛機航空雜誌上看到,費了很大周折才找到作者買下版權。

照片的旁邊就配了這句“不在非戰略市場消耗戰略競爭力量”,用意表達華為的戰略執行,集中戰略資源把握戰略機會。

任正非: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⑤戰略執行和監控

它是指規劃做完後,要把它執行下去。

舉個例子,當我們做完2019年規劃後, 2020年就要從1月份到12月份將規劃落地,也就是要進行內部的運營推進規劃的執行和監控。比如戰略執行的監控,進行戰略的回顧、進行績效的監控評估、考核、應用、執行等。

整體來看,華為的戰略管理是一個週而復始的過程,每年10月份開始到第二年3月份結束。

對於華為的管理者來説,1月份到3月份是最痛苦的。因為做戰略最累,被逼着解碼,再分解到各個組織。

▲分析:如何向華為學習做自己的戰略管理

對企業家來説,不見得要學習華為的戰略,而是要學習端到端的戰略管理。

這裏,我送給大家6個字,重組織,輕流程。重組織是指重視組織能力的建設,輕流程是指要構建輕量級流程。

先講流程,流轉的核心在端到端,以客户需求為始,直到客户滿意交付為止,但是這樣構建的流程屬於重量級流程,外企500強多采用此類。

如硬幣的兩面,它有一些優劣勢:

最大的優勢就是不依靠個人能力,不依靠個人英雄,比較穩健。但同時有兩個最大的缺點,一是需要強大的組織能力支撐和專業人才,因為它分工分得很細;二是成本較高。

所以,對於絕大中國企業來説,重量級流程是不合適的。

我也很反對大家去學習華為重量級的流程,如果你的組織能力、專業分工及盈利水平達不到某個程度,企業很難運轉起來。

企業家可以多理解什麼是重量級流程,什麼是端到端的技術,再在此基礎上,構建簡化的輕量級流程,反倒會更合適。

因此,我建議中小型企業構建端到端的輕量級流程,跑通落地。企業家可通過構建輕量級的流程,親自負責起來。這樣的難度不大,也不復雜。

從長遠發展來看,企業不應該只停留在輕量級流程,畢竟輕量級也有它的缺點,比如滿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會有不足,關鍵人物走了流程極有可能會垮掉,導致不穩健等。

因此,基於端到端的作業級流程,我們要去理解應該構建哪些能力,特別要重視組織能力的建設。

2

對於企業來説,有哪些戰略管理的痛點?

我把它總結為五個難,稱之為“四難一缺”。

①第一難——機會聚焦難

因為行業發展趨勢、客户採購偏好、新技術、產業政策法規等變化莫測,我們難以看清、看到和看準未來方向,無法有效發現、選擇和聚焦未來的戰略機會點。

對於很多人來説,並不是缺乏這個能力,而是缺乏這個理念。他們以為看到的機會就是機會,而殊不知,看到的機會和合適的機會之間,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我們要重視選擇和聚焦機會,將可能的機會變成真正適合的機會。

雖然這是第一個痛點,但還不算嚴重。對於大多數企業家來説,找到機會,他們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很強大的能力。

從創業之初到今天,他們一直擁有發現機會的能力,只是在聚焦機會上做的沒那麼好。

②第二個難——業務設計難

這點是中國企業戰略管理最缺的地方。

有了機會,下一步該做什麼?很多人會馬上想到產品,其實離做產品還差得遠。機會和產品之間,有一個很核心的模塊就是業務設計。

企業家確實發現很多機會,但還沒有聚焦機會做完整的業務設計,比如沒有合理的打法,客户選擇錯誤,沒有把握好價值定位,選擇錯了業務範圍,沒有為該業務設計戰略控制點,在研究機會點的基礎上沒有構建合理的組織架構和組織能力。

所以對於機會點的打法,不只是產品,還有很多:比如客户選擇、業務範圍&業務模式、組織架構,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業務設計的核心部分。

業務設計是最好的戰略管理方法論,沒有之一。它是非常好用的,不要想到機會就馬上認為到產品了,中間還有很多的環節需要設計。

也就是説,當一個機會出現,對應的產品可以有多種選擇和組合。如何找到基於機會更好的產品組合選擇,這是一件蠻難的事情。

如果説業務設計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客户選擇,誰是我的客户。

▲案例:某食品企業不斷髮展經銷商居然是不對的?

舉個例子,國內某知名食品企業也是我的客户,在中國有一定規模。過去,該企業老闆一味追求銷售收入的增長。但在我看來,如果只追求增長,而不是有效的增長,這是不對的。

為什麼這麼説呢?

因為對於它來説,發展經銷商沒有難度。但是如果把目標盯在擴大銷售額上,就很容易陷入拼命發展空白區域的經銷商上。

從長遠來看,這種作法是不正確的。

該企業是通過經銷商來連接渠道、連接最終消費者,某種程度上來説,經銷商代表着企業。所以説,經銷商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因此,我就給他們一個理念:招錄不僅要有數量,還要有質量。

那什麼是好的質量?讓優秀的經銷商貢獻更多的銷售收入。

我給的建議:要做經銷商的選擇。

我給他們制定了圍繞TOP10的銷售指標,就是每個區域經銷商的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來進行嚴格考核。

這樣,就逼着該企業把最好的10個經銷商做的更優秀,它們必須管理、服務&支持經銷商,並且和這些經銷商一起做得更大、更好。

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有些經銷商賺了一些不該賺的錢。在很多小地方,有些經銷商可以一年掙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但是,未來經銷商的格局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這家企業來説,誰是我的客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説是“第一性重要”的事情。

該老闆也覺得他很重視經銷商,但他沒有想明白如何牽引經銷商,如何設定激勵獎懲激發經銷商PK。

於是,我又給他們建議了兩個指標:

一個是經銷商的平均收入要提升,另一個是新進入的經銷商。

這裏有兩個邏輯,一個是把已有的經銷商變得更好,另一個是找好的經銷商加入。在未來兩年內,新進入的經銷商平均年銷售收入必須增長,這也逼着企業的銷售團隊更好地引導和服務經銷商。

只有這樣,才能把整個經銷商的質量提高。我認為在未來零售的生意裏,經銷商是非常核心的環節,而經銷商的質量一定是未來競爭的關鍵節點。

以上講的就是業務設計中客户選擇的重要性。我建議大家要重視業務設計,過去我們常常説商業模式,其實商業模式比較大,不是很好懂,也較難定義,但如果換成業務設計,會更清晰明瞭。

中國有兩家公司在業務設計方面做得很好,一家華為,另一家美的,他們將業務設計做到了極致。

③第三個難——戰略共識難

董事會或老闆看到很多機會,但老闆和高層、高層內部和中層卻很難達成戰略意圖和共識。老闆往往依靠個人權威制定戰略目標和戰略意圖,但高層、中層並不認同,同時銷售線、研發線、供應鏈線也很難在戰略意圖上達成共識。

可能你會説,現在我們規模小沒關係,殊不知規模大了就更難共識。

如何達成戰略共識是整個戰略管理中最核心的內容。

華為有一系列的戰略管理過程,其核心的目的就是為了達成戰略共識,而且做戰略解碼的核心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打通戰略共識。

如果發生不共識的情況怎麼辦?

華為的原則就是放一放,錯過機會比選擇了錯誤的機會,產生的傷害要小得多。

很多中小企業家可能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錯過機會,公司極有可能會死掉。

在我看來,這是對機會點的理解能力不夠。錯過機會就會死掉,認為沒有其他機會的背後,是能力的問題。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如果你有能力,在中國根本就不缺機會。

你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去理解這些機會,並和自己產生關聯。

④第四個難——目標分解難

每年企業目標以老闆和高層管理者拍腦袋為主,只有自上而下的目標分解,缺乏自下而上的目標支撐;而且往往只有簡單的業績類目標(銷售目標),而沒有支持業績發展的非業績目標,比如渠道佈局、新產品突破、大客户突破等。

為什麼説目標分解很難,因為你對機會的理解不夠,你以為機會、目標很簡單,卻忽視了只有深刻理解機會,才能制定匹配這個機會對應的目標。

⑤第一缺——組織缺動力

戰略規劃要兼顧中長期發展和短期經營,而很多企業的績效管理和激勵管理只牽引當年的短期經營要求,缺乏中長期成功和短期利益的協同,缺乏中長期戰略執行的動力。

這樣的績效管理,很難牽引員工關注中長期,就好像老闆你給我畫餅説未來很重要,跟我有啥關係,我能分到的餅也就當年那一點。

2010年前華為也是這樣,關注中短期。員工普通存在不關注中長期,每年如有新的活要幹,大多數人都會推脱,跟我沒關係,誰傻誰幹。2010年後,華為舊貌換新顏了,更關注中長期。

3

如何解決“四難一缺”的管理痛點?

那如何來解決以上“四難一缺”的管理痛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我們可以結合企業業務邊研討、邊點評、邊提供建議的方式,進行解析。

①聚焦戰略機會點

我們要通過戰略洞察(五看)來發現、選擇和聚焦未來三年的戰略機會點,通過波士頓矩陣圖結構化輸出未來戰略機會點。

五看,我們在前面也提到過,包括看行業、看市場、看客户、看競爭和看自己,同時運用安索夫矩陣輸出產品/市場的組合矩陣。

②抓住戰略機會點

我們知道抓住機會很難,因此要基於明確的戰略機會點來進行業務設計,明確客户選擇、價值定位、利潤模式、業務範圍、戰略控制點和組織結構,來幫助有效抓住戰略機會點,特別是為戰略機會設計合理的戰略控制點和組織能力。

有人問我,短期內我拿下一個生意,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

説實話,未必。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一個概念:自己生意的盈利水平與行業的盈利水平的比較,如自身盈利水平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隨着時間的推移你肯定會被淘汰的。

當你拿下生意後,要開始進行業務設計,要保證你的盈利水平高於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才行。

某種情況來看,很可能你賺的錢是業務本身市場的增長,比如市場每年增長50%,而你只增長了百分之二三十。你很可能是運氣好,而不是管理好。

如果在早期,你就將業務邏輯設計好,你的志向不是短期,而是要在中長期的賽跑中,越跑越強大,把別人淘汰掉,變成剩下的那一個,那麼你的未來是不一樣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設計好戰略控制點,把錢花在中長期的建設上。比如品牌建設、專利組合、渠道建設等。

前面提到的某知名食品品牌做的經銷商管理,就是在做中長期的戰略控制點建設。這個錢一定要花,不能省。

未來的競爭會加劇,可能在短期內沒看到中國經銷商的大變化,但未來肯定會有巨大的變革。

那要不要構建組織能力呢?也許你現在業務很好,覺得挺牛逼,賺了很多錢,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説,可能是業務紅利支撐的,而不是你本身管理能力的強大。

你要為未來更激烈的競爭、業務進入成熟期、穩定期甚至衰退期等,做好組織能力的準備。

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剩下的那一個——“勝者為王”。

③共識戰略意圖

基於戰略機會和業務設計研討公司未來三年的戰略意圖,分享如何制定和輸出未來三年的戰略意圖/戰略里程碑。

實際上共識最核心的、最多的就是戰略意圖,特別是大的戰略意圖、戰略方向。

④目標制定和目標分解

以未來18個月的機會點為輸入,制定未來一年的業績指標(銷售額或利潤),並分享如何自上而下的分解,以及如何自下而上的支撐;再以未來三年的戰略機會點以及戰略意圖為輸入,分享如何制定未來一年的非業績目標,比如:渠道的佈局、成本精進等。

⑤激發組織活力

基於價值創造決定價值分配的原則,理解戰略執行模型BEM,通過研討並輸出導向,為客户創造價值的組織kpI 和重點工作,通過績效管理和激勵管理牽引組織全面為客户創造價值。

整體來看,系統的績效激勵體系包括招商模式及招式模式。這兩件事情的目的,不是為了公平,不是為了讓員工心情變得更好,而是為了給用户創造價值。

價值創造是績效和激勵管理的根本,外企公司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稱之為package,是給離職員工的離職補償:N+幾。

為什麼有這個? 它並不是為了離職員工開心,而是為了讓還在工作的員工安心。

所以説,績效激勵管理的根本,就是為整個組織帶來更好的價值創造。■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學創業派(ID:kexuechuangye),主講:汪瀛,來源:高維學堂《業務領先戰略》課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334 字。

轉載請註明: 任正非: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