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後,國際油價急跌給海合會國家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儘管這些國家紛紛推出基於本國國情的財政支持計劃以減少私營企業損失、加強危機應對能力,但在全球石油需求下降、各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海合會六國目前暫無法恢復到疫情前的經濟活動規模,這導致近段時間以來這些國家政府部門及私營企業紛紛宣佈裁員,裁員對象首先指向外籍員工。
海合會國家為裁減外籍勞工紛紛採取何種政策、海灣地區勞動力市場現狀如何、外籍勞工的大量流失將給海合會國家帶來怎樣的影響?
機場排隊等待回國的外籍勞工
疫情襲來,外籍勞工紛紛下崗
卡塔爾 財政部此前公佈文件,指示政府機構以及其他公共部門自6月1日起通過降薪或裁員等方式將外籍僱員人力成本降低30%,該文件還列出了其他成本削減措施,如不再提供預付薪水等員工福利。
據媒體報道,卡塔爾石油公司已裁員800人,其中多數是外籍員工;卡塔爾航空今年3月解僱了約200名菲律賓員工,並計劃在近期繼續裁員。
科威特 石油大臣哈利德·法迪勒此前表示,2020至2021年度科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將停止僱傭外籍員工;科威特住房事務部宣佈,將在一年內實現部門內部人員科威特化,分三個階段將外籍員工全部替換為本國公民;科威特還計劃提高外籍人員更新簽證和居留許可費用,減少頒發家庭簽證,以限制本國的外籍人口數;科威特航空6000名外籍員工已裁員1500名,通過減少僱員人數、降低成本實現損失最小化;6月中上旬,科威特共派出319架次航班運送約59000名外籍人士歸國,其中大部分為埃及和印度公民。
阿聯酋 政府宣佈,對於一些拒絕接收公民回國的國家,將重新考慮對其公民的就業政策;阿布扎比正在考慮停止執行與部分國家達成的合作備忘錄,對拒絕撤離本國公民的國家,未來將對其公民在阿就業設置嚴格限制,並在招聘中採用配額制度;5月初,印度駐阿聯酋大使館宣佈,已有20多萬名居住證過期或失業的印度公民完成回國信息登記。
沙特 阿美石油公司削減了2020年的資本支出,自6月起開始裁員,目前已有500名外籍員工被裁;沙特投資機構jadwa investment最新發布研究報告顯示,自2020年初以來,已有32.3萬名外籍人士離開該國。受疫情影響,預計全年將有約120萬名外籍人士因失業離開沙特。
巴林 勞動力市場監管局給予非法外籍勞工期限以提交身份合法化申請或選擇離境。
阿曼 宮廷部日前發佈通知,要求所有政府機構將外籍專家和顧問的數量削減至少70%。
世界勞工組織對此次因疫情危機離開海灣地區的外籍勞工數量未做出具體預估,但表示,這個數字將比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4年油價暴跌時大得多。
難以“割捨”的外籍勞工
海合會國家本國公民主要在政府部門或大型國企就業,能獲得更好的薪資待遇、社會保障與社會地位,而高性價比、便於管理的外籍勞工是則是其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 據統計,海合會國家外籍勞工總數在2700萬至3000萬之間,卡塔爾、阿聯酋等國的外籍勞工數量佔國內人口總數的90%;此外,各國還有數量不少的非法移民。
南亞勞工尤其是印度勞工是海合會國家外籍勞工的主體,此外還有大量其他阿拉伯國家勞工。根據《中東觀察報》發佈數據,在阿聯酋的菲律賓人達70萬左右,在沙特的菲律賓人達上百萬。在沙特、阿聯酋、阿曼和卡塔爾的印度人超過900萬。長期生活在海合會國家的埃及人超過500萬。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7年海合會國家外籍勞工向外轉賬總額達到1200億美元,是最大的國際移民匯款發送國——美國的兩倍,成為世界上對外匯款數額最大的地區。
外籍勞工活躍在海合會國家的各個領域,如建築業、零售業、服務業等,為緩解海合會國家勞動力短缺、各國大規模開發和現代化進程做出巨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降低對外籍勞工的嚴重依賴,海合會國家紛紛進行勞工本土化改革,力圖在一定程度上以本國勞動力替代外籍勞工。這一政策持續至今,是海合會國家經濟多元化改革的關鍵,近年來幾乎所有海合會國家公佈的發展願景都涉及勞動力本土化相關內容。但大多數計劃均“治標不治本”,進展並不明顯,外籍勞工仍是海合會國家勞動力市場的中堅力量。
海合會國家“喜憂參半”
外籍勞工的減少對各國勞動力本土化、減少經濟負擔等存在積極影響。就疫情防控而言,外籍勞工減少後,各國防疫難度、疫情暴發風險將隨之降低,政府防疫支出壓力將減少。
作為海合會國家勞動力最大羣體,數以千萬計的外籍勞工生活條件並不理想,幾十名勞工同住一間宿舍的情況屢見不鮮,政府無力在勞工居住區採取嚴格防疫措施,更無法為其提供足夠多的宿舍,這導致勞工間無法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勞工聚集區成為疫情“高危區”。若疫情在外籍勞工中暴發,不僅會使相關國家聲譽受損,帶來的衞生、經濟和社會影響也不容小覷。
大量外籍勞工離開後,政府則可藉此機會重組勞動力市場、加速經濟多元化改革,提升本國公民就業率。 20世紀後期以來,海合會國家嚴重依賴廉價的外來勞動力,這對本土就業市場帶來嚴重衝擊,加劇了本國公民失業問題。私營部門競爭激烈、待遇較差,本國公民更加傾向於在公共部門就業。而海合會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後大力推進私有化進程,私營部門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外籍勞工人力成本低、工作能力強,在招聘過程中與人力成本更高的本國員工相比更受到僱主青睞,本國公民失業率因此居高不下。
另外,王方、閆偉在《海灣國家的外籍移民問題與勞工本土化的探索》一文中曾指出,大量外籍勞工流出後,或將給本土文化的主體性帶來積極意義。 阿拉伯勞工組織曾指出,“一些阿拉伯國家的人口構成已達到危險的境地,這將危及這些國家的文化、規範與未來。”外籍勞工的文化、觀念和習俗與海合會國家本土文化差異較大。民調顯示,60%的阿聯酋人認為外籍勞工導致其本土文化受到挑戰。在巴林等一些國家,印地語成為英語之外最主要的外語。
但另一方面,鑑於外籍勞工在海合會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各國政府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大量裁減外籍勞工都將給本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專家曾發出警告,外籍勞工大規模離開可能會導致海合會國家政府收入鋭減、延緩後石油時代改革進程。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政府財政收入減少。 儘管海合會國家的外籍勞工向外轉賬總額年均達1000億美元以上,但他們也需向所在國政府交納税費及房屋租金、教育、購物費用、簽證續簽費等,增加所在國財政收入。一些觀察員認為,外籍勞工數量減少後,市場對各類商品的需求也將隨之減少,國家經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此外,來自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和埃及的外籍勞工在海合會國家的頻繁流動給各國航空業帶來豐厚收益,僅迪拜至印度各主要城市的往返航班每週就有1100餘趟,若大量外籍勞工離境,航空業收入也將受到影響。
多項支柱性產業面臨發展阻礙。 外籍勞工在基礎設施建設、生產部門運營、知識轉移中發揮突出作用。他們同樣也是旅遊業、酒店業、運輸業、服務業的中流砥柱,海合會國家零售、旅遊、餐飲業中60%至85%的從業者均為外籍勞工。除低技能或非技術性勞動力外,大多數海合會國家缺乏本國專業技術人才,外來專業技術人才帶來國外先進的知識、技術,給海合會國家創造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美國喬治城大學卡塔爾分校國際與地區問題研究中心馬丁·希維特教授曾總結外來專業技術勞工對海灣經濟體的重要性,他表示若沒有外來專業技術勞工的支持與協助,海合會國家就無法發展“知識經濟”。
怎麼辦?
綜上所述,從長遠來看,外籍勞工的大量流出對海合會國家疫情防控、經濟多元化改革、強化文化認同具有積極意義,也能減輕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壓力、減輕確保社會穩定的安全機構的壓力,但短時間內也將對其經濟造成不小的影響。在這樣的雙重矛盾下,不少專家建議,應合理化遣返政策。一方面,海合會國家人口結構明顯失衡、本國公民失業率高居不下,外籍勞工的存在將引發社會問題;但另一方面,外籍勞工已成為海合會國家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短期內仍需外籍勞工貢獻力量。因此,海合會各國應做到有選擇性地“裁減”和“遣返”, 合理化相關政策。
卡塔爾大學法學教授阿卜杜勒·哈米德認為,面對疫情後將發生重大變化的世界經濟,各國政府應以堅定的政治信念、與時俱進的發展願景應對挑戰,並提出如下建議:
1.通過制定法律,限制外籍勞工規模。外籍勞工由國家統一管理,而非個人或公司。
2.打破僵化體制,保障勞工權益。海合會國家立法者、決策者、工會組織等應從立法層面明確工作時長計算方式、各方責任義務、社會保障機制等。
3.國家加強監管勞動法的執行,保障勞工住宿和工作環境的健康安全。
4.重新審視國家發展願景及未來主導性生產模式。政府應減少對外部石油市場和外籍勞工的依賴,前者受國際油價和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大,後者對國家服務和公共設施造成負擔。
5.採取高生產力、高科技和生產方式多樣性的經濟模式。實現從低生產率、生產單一的發展模式到高生產率、經濟多元化的轉型。
6.加大對本國公民的教育投資。國家的發展需要公民的支持與努力,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對本國公民的教育投資加大力度。
簡言之,即使海合會國家大規模裁減外籍勞工,且對外籍勞工就業施以多種限制,短時間內仍無法擺脱對外籍勞工的依賴。因此,海合會國家應根據自身國情,在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協調平衡好外籍勞工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之間的關係。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