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投資者發現,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出現了虧損,一直被認為是穩健投資的銀行理財為什麼會出現了虧損?引發市場關注。
普益標準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一共有391只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面值1元,虧損幅度最大的達到了40%。其中,虧損幅度較大的理財產品多為權益類產品,其投資標的為股票、全球存託憑證等產品。讓市場驚訝的是,346只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也出現了虧損,虧損幅度大多在5%以內,該產品主要投資於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固定收益證券的理財產品。
業內人士分析稱,造成此次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短期市場利率上升,債券價格普遍出現下跌。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經濟日報記者説:“近期,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較為罕見地出現浮虧,主要是受債券市場波動的影響。5月份以來,債券市場出現一輪‘踩踏式’下跌,債券價格下行明顯,部分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系理財產品受到波動較大,出現了浮虧。事實上,公募基金的固收類產品,如債券型基金,也出現了回撤。此外,銀行系理財產品浮虧,也與部分淨值型產品估值方法調整有關。隨着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理財產品估值方式改變,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重上升,理財產品淨值波動情況可能會更多,未來幅度可能會更大。”
專家表示,理財產品短期出現浮虧不用過度擔心。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説:“這樣的虧損是浮虧,即短期市場的波動,不是最終就是這樣的虧損。現在大中小銀行都有,主要是債市短期波動造成的,不是系統性問題。” 從理財市場總體來看,目前出現短期虧損的產品佔比很小,截至6月28日,市場上存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數量為18836只,目前出現浮虧的391只理財產品,只佔總量的2%。
“正如股票價格漲漲跌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象。浮虧不意味着理財產品最終虧損,投資者無需過於擔心。銀行系理財產品出現浮虧,之所以引發較多討論和關注,原因在於:一是銀行系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風格總體上較為保守,偏好穩健型產品,心理準備不足;二是長期以來銀行系理財產品處於隱性的剛性兑付之下,極少出現虧損現象,即使虧損也剛性兑付。” 董希淼説。
專家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已打破剛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銀行理財‘存款化’,隱性剛兑壓力相對較大。”董希淼稱,過去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是債權債務關係,而資產管理行業更多的是一種委託代理關係或信託關係,即“受人之託、代客理財”。因此,只有打破剛兑,才能更好促使銀行理財迴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業務本源。投資者需要具備“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
董希淼建議投資者應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平衡好風險與收益,理性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投資能力的理財產品,並對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金融機構要加強信息披露,全面、及時、準確披露理財產品相關信息。專家稱,打破剛性兑付,投資者承擔了風險,但也會享受到紅利。理財產品要想獲取更高回報,需要拓展資產配置邊界,以獲得風險溢價,但這需要承受一定的短期波動風險。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