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港媒:美中供應鏈脱鈎,雷聲大雨點小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財經

  香港《南華早報》6月30日文章,原題:為什麼美中供應鏈脱鈎雷聲大雨點小 無論是通過關税還是法令,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在尋求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賴、重振美國工業的靈丹妙藥。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特朗普抨擊“遍佈世界的愚蠢的供應鏈”,進一步威脅要“切斷與中國的整個關係”。但如果經濟脱鈎真的發生,那將代表着過去幾十年來市場驅動的供應鏈演化的重大破壞。實際上,美國對亞洲製造業的依賴根深蒂固,而且長期以來非常穩定。

  過去20年裏,美國從環太平洋地區——東亞、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製造業進口始終在總量的40%至45%左右。然而,隨着中國的崛起,該區域內貿易伙伴的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1年,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又比較順利地擺脱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當時,中國的加工貿易剛剛起步。中國僅佔美國從亞洲製造業進口的1/4,3/4來自亞洲其他地區。

  到了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中國穩居世界組裝工廠的地位,並佔據了亞洲製造業對美出口的大部分份額。這一格局在接下來的10年基本保持不變。

  但在2019年,美國關税的影響對雙邊貿易造成了損失,導致中國的份額減少了4個百分點,其中大約一半分流到了亞洲其他國家,其餘主要流向了歐洲和墨西哥。

  但美國無法彌補中國份額的全部下降,導致去年製造業整體進口減少了390億美元。

  中國增加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以抵消對美國出口的損失。因此,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中國的商品出口總額幾乎沒有下降。再加上從美國進口的大幅減少,貿易戰形勢下中國的整體貿易平衡實際上有所改善。

  相比之下,美國的基本整體貿易平衡和製造業實力卻反常地惡化了。

  中國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和中美雙邊貿易的減少表明,某種程度的經濟脱鈎正在進行。雖然對未來脱鈎的程度眾説紛紜,但有理由相信,那些大膽的預測可能是過頭了。

  首先,對組裝過程地點的轉運和關税規避調整導致中美貿易數據出現誤導性核算。這些做法可能導致原產於中國的商品被記錄為來自越南等中間夥伴,從而誇大了脱鈎的程度。

  其次,更根本的是,政治和安全所強制要求的供應鏈重組,與成本壓力和比較優勢的強大經濟力量背道而馳,企業會抵制這些舉措。中國的大部分優勢在其他地方不易複製,甚至無法複製。這不僅包括強大的基礎設施和龐大的勞動力,還包括世界級的製造業生態系統中獨一無二且易獲得的零部件。

  第三,貿易網絡的任何重大重組都需要數年而非數月的時間,無論它是由政治還是市場力量推動的。之前有人預測美國跨國公司將大規模撤離中國。這一點並未反映在數據上。美國商會5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疫情期間只有2%的受訪企業考慮在未來3至5年離開中國市場,只有4%的受訪企業考慮將部分或全部製造業遷出中國。

  只要中國的經濟增長依然強勁,以服務國內市場為目標的企業就不太可能遷移。2019年中國獲得了137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儘管受到貿易戰的影響,但中國仍然是僅次於美國的最大外商投資目的地。(作者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黃育川、傑里米·史密斯,陳俊安譯)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