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國際形勢下推動“一帶一路”交流合作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是一個挑戰層出不窮的時代,呈現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等特徵,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鍵醖釀期,值此之際國際社會需要新的合作平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可以説,“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深化“五通”合作,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高校紛紛行動,走出國門,同“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教育界、產業界等各方人士通力合作,共同譜寫了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藍圖。西北工業大學也是積極響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近年來,通過國際會議、創新競賽、研學交流、實習實踐等多種形式與國際互動頻繁,着力培養中國青年的國際視野與國際思維。在學校支持下,作者先後赴越南、阿聯酋、新加坡等國開展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海外社會實踐、學習交流,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中資機構、當地青年等廣泛交流。結合自身實踐,談一談對“一帶一路”的感悟。
“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大意義。“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和平安寧的環境。要加強互聯互通合作,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政策規則標準“軟聯通”,搞好“一帶一路”也要向創新要動力。“一帶一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過去中國的開放大多集中於沿海地區,面向海洋、面向發達國家,今後更多要考慮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開放。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將強化“一帶一路”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對接,同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沿邊開發開放結合,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打造西部及東北地區開放新前沿,發揮內陸地區開放腹地新優勢,實現沿海地區引領開放新突破,形成陸海統籌、東西聯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4個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2.76萬億元,增長0.9%。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保持增長,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2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2億美元,同比增長11.7%。面對全球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開展抗疫合作與經貿往來,為全球戰疫注入力量,為全球經濟提振信心。
實施“一帶一路”需要中國智慧,要做到硬實力與軟實力緊密結合的雙核驅動,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打造以國家力量為基礎的硬實力。一是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加強基礎研究,堅持科教興國,加速推進“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突圍關鍵核心領域;二是經濟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共建共生,提升國民認可和國民素質;三是提高自身應對突發事件的實力,維護地區的和平與安全。
其次,推動社會力量“走出去”,增強軟實力。可以用教育、文化、音樂等多種形式擴大交流範圍,用世界通用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價值觀,並通過公益、服務等軟實力贏得人心。
再次,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並通過商業交流傾聽世界的聲音,改變本土消費者對於投資國企業和文化的誤解與偏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相信開放包容的“一帶一路”會贏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支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征程中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