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在我國的市場行業上掀起了一波一波國貨潮,在去年的雙11中,國產品牌多次拿下了多個銷售榜單的高位。中國品牌彷彿一直在崛起,但是為什麼中國品牌還是那麼的少,更難以走到世界呢?
背後的原因就要從我國工廠生產的最初模式開始説起。在改革開放時,我國憑着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資源成本,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在當時中國內地並沒有擁有很高的技術水平,他們能做的只是接訂單,根據訂單的要求進行生產。有很多國際大品牌為了能夠降低利潤成本,就會選擇在中國建立代工廠,這些代工廠擁有大品牌的技術,能夠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但是他們能做的只是一個傀儡,僅僅只是代工罷了,並不能做到真正的創收,大部分的利潤還是都進了國際品牌的腰包裏。
例如近幾年大火的完美日記就是靠着與大牌化妝品一個代工廠的噱頭吸引消費者,同一個代工廠意味着生產技術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説他能夠靠着技術完全一致,人員生產相同,作為他們成為大牌平替的資本。
像優衣庫,耐克,阿迪達斯等企業都在中國有完善的代工廠體系。但是在工廠裏的野心不僅僅如此,他們能夠擁有與國際水平媲美的生產技術,但卻不能擁有一個與他們技術相匹配的品牌,很多代工廠企業都想要紛紛表示想要做自己的產品,想要做真正的國貨品牌。
例如寧波申洲針織集團,申洲集團是優衣庫和耐克的代工廠,並且他們對於自己的產品來説把控很嚴,風控也做得很好,在整個企業都想做創新的情況下,他們建立了maxwin平台(中文名叫馬威服飾)。這個品牌的自主設計和極高的性價比水平在一開始吸引了很多消費者,該品牌為了保持銷量,還主動研發了許多高水平的紡織面料提升衣服的舒適性,想要穩定市場,但就是一個這樣有態度有想法,有資金,有技術的國貨品牌,卻被優衣庫針對了。
優衣庫屢屢和申洲進行交涉,稱如果申洲想要繼續做自主品牌優衣庫,將取消與申洲的搭配合作,要知道優衣庫是申洲最大的客户,如果沒有了優衣庫這一大客源,申洲將會失去約35%的利潤。
這樣的例子可以看出這些代工廠其實他們最大的敵人還是國際品牌,國際品牌並不能容忍這樣一個擁有它們同樣技術但是卻不能受他們掌控的品牌崛起,每一個在工廠的努力都會在國際品牌的聚集下化為烏有。
太多代工廠想要做出自己的品牌都屢屢失敗,並不是他們不願意,沒有擁有技術和資本,而往往他們不能擁有的是市場和客源,他們的市場客源與他們作為代工廠時的客户極度相似,而這些客户訂單作為國際大牌來説,想要封殺他們是再容易不過的了。
國貨代工廠應該如何發展,我想下一步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研發水平,只有真正的做出了無可替代的東西,才能真正與大牌較量,另一方面市場營銷品牌設計理念也需要跟上市場潮流,大概只有更加努力,才能真正走出中國製造業自己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