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學子擺攤當老闆,體驗生活累積創業經驗
楚天都市報8月23日訊(記者鄒浩 通訊員馮佩瑤 婁新雅)“擺攤沒賣完的髮卡、發繩等飾品,因開學的緣故降價出售,有需要的市內免費送貨。”近日,朱喆在朋友圈上曬出了自己擺攤所剩飾品的售賣信息,爭取在開學前全部轉售。
為助力疫情之後城市儘快恢復活力,全國各地近期都在鼓勵開展“外擺市集”,釋放“地攤經濟”的最大活力。從中嗅到了商機的湖北大學學生朱喆,開始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
像朱喆這樣擺攤做生意的大學生不在少數,近日,在該校一項針對大學生擺攤現象的網絡調查中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有擺攤的經歷或想法,過八成受訪學生認為大學生擺攤能夠培養創業意識、積累生活經驗,大部分受訪學生對大學生擺攤持支持態度,認為值得嘗試。
當上老闆,酸甜苦辣齊品味
鈎針髮卡、小黃人玩偶、杯墊……一件件精緻的織品整齊陳列在老河口市濱江公園攤位上,引來不少路人駐足。這些織品都是由“老闆”錢千東親手縫製的。疫情期間,錢千東利用宅家的空閒時間,學習鈎針編織,隨着針織技藝的提升,家裏的織品也越來越多,她便萌生了擺攤的想法。
從前期對擺攤地點的人流量調查,到後期的置辦桌椅、連夜趕製鈎針織品,前後花費了5天時間,錢千東如願當上了“小老闆”。
7月3日,錢千東擺攤的第一天就迎來了“開門紅”,不到5分鐘就賣出了近100元的商品。漸漸地,攤位前的顧客越來越多,還有不少顧客加了她的微信,線上定製鈎針飾品。到目前為止,她只出了4次攤,就已經有了將近900元盈利。
“美女,選粉色的髮卡吧,比較襯你膚色。”晚上9點,湖北麻城一家廣場前,湖大編輯出版學專業大一學生朱喆正忙着給顧客試戴頭飾。她坦言,擺攤原本是覺得在家憋壞了,出來好玩。不過真正當起老闆來,她可一點也不含糊。找攤位、買架子、找貨源、定價……到8月初,擺攤近一個月的朱喆已盈利超400元。
與錢千東和朱喆不同,該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一學生安昶霖是帶着任務來擺攤的。前不久,他帶隊報名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選題定為了“地攤經濟”,想借助擺攤來積累實踐素材。但在擺攤的十多天裏,主打產品芋圓卻一直處於滯銷狀態,這讓安昶霖一籌莫展。最近,他準備轉變思路,用其他商品的盈利填補芋圓的虧損。
挑戰重重,總結方法掙經驗
“好幾次因為下雨沒有出攤,出攤了也總擔心下雨。”雖然生意紅火,但錢千東告訴記者,天氣的變化對擺地攤來説影響很大,也給她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讓朱喆更加困擾的是飾品的銷售情況。剛開始擺攤時,她的生意並不景氣,有時一天只能買幾十元錢。但朱喆並沒有氣餒,先是更換了一批流行款式,並在抖音上發視頻進行宣傳推廣。為了幫顧客推薦合適的飾品,她還特意學習了針對不同人羣的搭配技巧。父母也為女兒的生意“操碎了心”,不僅為她提供資金支持,還輪流來陪她擺攤,這給了朱喆很大的動力。
安昶霖的擺攤經歷則更是一波三折。由於當地對不同片區的擺攤管理規劃不同,城管人員不時會來檢查。安昶霖只好開啓“游擊戰”模式,前後轉換了三次地點,最終在社區的花園裏落了腳。擺攤十多天時間裏,他只有100多元進賬,最近遇上芋圓銷售不利的狀況,甚至面臨賠本的風險。“擺地攤雖然門檻較低,要實現長久盈利卻不容易。”他感慨。
收穫滿滿,擺攤為創業鋪路
忍受風吹日曬,在街頭巷尾大聲吆喝,只能換取微薄的收入。在部分人看來,對於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説,這樣的生意似乎並不值當。受訪者小曾就對大學生擺攤行為持否定態度,她覺得現在興起的擺攤熱只是跟風湊熱鬧,不如做家教或者實習來得有用。
但在不少人看來,經濟收益並不是大學生擺攤所考慮的首要因素,擺攤是對他們創業的一次“試水”和歷練。將擺攤作為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實踐項目的安昶霖説,這次擺攤的經歷讓他走出了“象牙塔”,真正接觸到了市場和社會。從進貨、賣貨時做的調研,到地攤點的選擇,進貨前的成本核算,進貨的質量、價格、渠道的把關,以及怎樣與對手競爭同時保證利潤,這些都是他在擺攤中積累的創業經驗。
“原本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能有這麼好的銷量,還結識了很多同行。”錢千東笑着説,她最大的收穫是作品被喜歡的成就感。
朱喆表示,擺攤的經歷讓一向靦腆的她變得更加自信,“一開始也會有些‘抹不開面兒’,但現在我已經能大聲吆喝了。”
採訪中,超八成的學生認為,擺攤的好處在於培養創業意識,積累實踐經驗。他們在擺地攤的過程中,學習到不少與不同人打交道的方法,體驗了賺錢的不易和生活的艱辛,這些在校園裏是學不到的。
湖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徐俊武表示,可以把擺攤作為體驗生活、感受市場經濟的一種方式,它可以豐富大學生活,增加對社會和經濟的瞭解。但是作為大學生,要更深層次思考地攤經濟產生的背景、原因、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以及可持續性,結合自身專業或特長尋找學習的突破口,認識個人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優途徑。“我不主張捨本逐末,放棄學業而過早進入社會。”徐俊武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