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銅礦山的綠色情懷
根植於廣袤的綠色大地,德銅因銅業報國初心而誕生,一代代建設者們薪火相傳,從未忘記礦山何以安身立命,從未忘記資源饋贈從何而來,從未忘記感恩奮進,對大地母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從未停止過用雙手把綠色夢想化為發展現實。
今日之德銅,敢與世界一流銅礦山試比高;今日之德銅,藍天、碧水、青山,人與自然相映成趣;今日之德銅,是生於斯長於斯,讓人魂牽夢繞的情懷所在。
鋭意創新破局
樹立環保治理標杆
曾幾何時,像楊桃塢這般裸露的廢棄地,是業界一直久攻不下的技術難題。如今,卻擁有令人神往的魅力。
這一切源於德銅對生態建設的歷史新定位。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德銅就加強與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圍繞礦區園林化、景觀化和可持續化開展技術研發與攻關,先後掌握“純尾砂無土植被恢復”、“高陡巖質邊坡復墾”等多項生態復墾技術。
目前,德銅擁有行業最先進的“原位基質改良+直接植被技術”以及德銅獨一份的“底泥生態復墾技術”。
德銅的楊桃塢,水龍山、黃牛前邊坡等礦區可復墾的廢棄地實現復綠。曾經的廢棄地也有了新的模樣:茶花、櫻花、格桑花、杜鵑花以及各類植被叢生,四季常青,尤其暮春時節,各式各樣的花開滿山頭,奼紫嫣紅,猶如花園,與“國家級綠色礦山”的金色榮譽交相輝映。
把握未來的最佳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德銅着力下好創新引領這步“先手棋”,以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深化環保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向着環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邁進。
規劃先行,強化投入。德銅“十三五”時期投入環保費用3.92億元,建成並投入使用HDS、百泰兩套廢水處理系統及相配套的環保設施。江西省重點工程、亞洲最大尾礦庫——5號尾礦庫建成並投入生產。
節能降耗,系統推進。德銅引進2.25萬噸/日半自磨系統、2000萬噸/年廢石膠帶運輸系統等一大批大型高效節能生產設備,開展680m³超大型浮選機工業試驗成果優化和推廣、立磨機應用、HNS水處理系統優化完善等重點攻堅,越來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應用生產,實現採選技經指標穩步提升,噸礦能源綜合單耗逐年下降。
科技支撐,增強底氣。利用電石渣取代石灰處理酸性廢水,實現廢物再利用;實施“酸鹼大中和”、循環水複用等,使廢水變“新水”,工業回水複用率達到90%以上;採取硫精礦溢流水分質處理和循環利用、硝酸清洗工藝全面淘汰、工業水生物製劑協同氧化處理工藝優化等,實現環保工藝上新水平。
精進管理,不懈攻堅。德銅把落實環保工作責任制進行充分的細化、量化和指標化,在公司內首創環保月度作業計劃,以日保月、以月保年,讓常態化的環保管理,每一步都走得紮實穩健;推行環保信息化管理,不斷完善發揮隱患排查整治、資源共享、分析預警等功能,實現線上線下協同並進。
當前,一項開創性環保管理模式——環保管理評價體系即將實施,將從根本上解決環保管理方法界定難、標準評價難、結果運用難等長期性綜合性難題,打開環保管理質量效益提升的“新窗口”。
重新定義資源
塑造產業鏈價值典範
“在強化治理的基礎上,最大化利用好資源,本身就可以極大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德銅聚焦主航道主戰場,以勇於變革的精神,把目光投向產業鏈價值延伸和品質提升上,實現環境保護與發展轉型同向而行。
在德銅2020年生產計劃上赫然顯示:低品位礦石利用任務1600萬噸,這幾乎是2016年低品位礦石利用任務量的3倍。
而這只是德銅大力推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一個縮影,從資源的開採規劃到生產的執行落實,低品位礦石利用始終擺在突出位置。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德銅就開始對含銅品位2.5%-3%的低品位礦石進行研究利用,可多利用礦石1.65億噸,平均剝採比可降低0.48個百分點,至礦山開採結束可多回收銅金屬51萬噸,相當於多開採一座中型礦山,在產生極為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有效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劍指資源,精耕細作60餘年,德銅構建起令其他銅礦山刮目相看的完善產業鏈,形成選鉬產業、硫化工產業、尾礦回收銅產業、硫化提銅產業等一系列產業集羣,讓資源為我所用、發揮極致價值,讓資源綜合利用“放大效應”得到充分彰顯。
近5年來,德銅實現從廢石中回收陰極銅,從廢水中提取硫化銅;實施鉬錸等稀貴金屬的回收與延伸加工;實施餘熱發電近5億度;實施低品位資源綜合利用,僅0.3%以下礦石利用一項,就累計多回收銅金屬14萬噸,相當於一座中型銅礦的儲量……
德銅參與合作研發的《有色金屬共伴生硫鐵礦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一舉攻克從硫鐵礦中回收鐵資源這一困擾世界百年的技術難題,為我國增加5%至8%的鐵資源儲量,為行業帶來超過1.2萬億元的潛在價值。項目成果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年,德興銅礦由於多年來綠色發展取得的突出貢獻和行業示範引領作用,榮獲全國首屆“綠色礦山突出貢獻獎”。
涵養綠色情懷
構建高質量生態系統
1969年到礦山工作的熊報國,親眼見證了水龍山上的第一次大爆破,曾經與戰友們用肩扛手抬喊號子的方式,發出了礦山大規模建設的先聲。
“青山贈我以寶藏,我要還她以秀麗!”
八十年代初,走上環保崗位上的熊報國,和同事們一起治理“老窿洞”、設計清污分流、研究復墾植物……“決不負此綠水青山”的執念異常篤定。
徒弟佔幼鴻,更沒有讓熊報國失望。近年來,他抓住“水”這個影響“綠色”的關鍵點,推動了一系列“治水”工程:修建攔砂壩,增設引水巷道、排水工程,建設生活廢水、工業水處理站……如今的德銅,礦區庫壩、泵站分佈,溝渠、管道縱橫,十四公里的大塢河清水長流,兩岸樹木成蔭,“水患”無虞,魚和蝦又回來了。
從師傅到徒弟的傳承,不僅是技藝,更是情懷。
“強管理、降成本、促發展”的奮進號角已吹響,各條戰線的礦山建設者們同心合力,奏響了德銅生態保護的“交響樂”。
“讓每個黨員都成為礦山綠色前行的‘助推器’,影響員工將環保理念入腦入心如行”,德銅精尾廠工業水處理工段黨支部書記董向陽堅信,“黨建紅、生態綠,黨建引領是綠色發展的堅強保證。”
“紅色引擎”正為礦山綠色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該工段年廢水處理量超過3000萬噸,所在黨支部創造性採取雙聯共建模式,構築起“大環保”格局。工段黨支部分別與上游工序的4個黨支部,以及廠內5個兄弟黨支部間開展多維度內聯和外聯活動,在曾經往來甚少但又緊密相連的工序間架起“通心”橋樑。
通過互學互訪、深度交談和項目治理等形式,共同解決環橫在各工序間的制約因素,在打破工序壁壘、打通流程的同時,重新構建出互通、互信、互助、互贏的上下“一盤棋”環保工作格局。
同時,他們還開展“三優黨小組”創評,搭建“黨員示範崗”……圍繞水質達標排放這個重點,運用多維度的黨建平台和載體進行同頻共振,成為解決熱點問題、促進綠色發展的“金鑰匙”。這種先進模式在礦山其他不少單位已經得到成功推廣。
綠色情懷也正向下一代不斷浸染。這是比其他事物更持久更深沉的精髓所在。
“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用更先進的技術,把礦山建設得更加美麗。”德銅每年開展“小手拉大手·綠色環保行”活動,小學生們見證着叔叔阿姨們“污水變清水”的“神奇魔法”後,綠色的種子在心中悄然紮根。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德銅幹部員工將始終將之銘記心頭,作為不懈追求,創造綠色新價值、新未來。
(來源:江銅傳媒)
本平台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有侵權或非授權發佈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刪除處理。
歡迎添加小編微信
添加時請備註單位和姓名
學地質、搞礦業、賞美石
就關注礦業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