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悲喜綠地:4個漲停難以掩飾失意的5年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一根陽線改變情緒,兩根陽線改變觀點,三根陽線改變信仰。”截至本週三,滬指已經連續7天上漲,站上3400點。新老韭菜們齊齊歡呼:滿屏都是牛市的味道。

  作為牛市啓動的先鋒之一,地產股的信眾也開始集結,大有王者歸來之勢。7月6日這一天,A股有十幾只地產股漲停。

  其中的綠地控股是最近一週地產股中漲停次數最多的。自6月30日以來,這家公司已經收穫了4個漲停,5個交易日累計漲幅達到46%,市值終於衝上了千億。

  不過,即便如此,綠地依然是TOP10中市值最低的一個。

  想想也挺唏噓的,要知道,2015年8月綠地借殼上市時,市值超過3000億元,冠蓋A股房企,是萬科A的3倍。將近5年過去了,綠地市值好不容易衝回千億,但萬科A現在是綠地的3倍了。

  4個漲停,掩飾不了過去5年的“失意”。

  壹

  對綠地來説,這一波的行情純屬意外。上個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出台,中國最大自貿港揚帆起航,那些涉及或疑是涉及免税業務的上市公司開始輪番漲停。

  驚喜來源於綠地旗下的全球商品貿易港集團。它的前身為上海綠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是綠地大消費戰略的主要實施者。這家去年才更名的公司,被傳有望獲得免税牌照,很快就蹭上了熱度。

  即便綠地發了公告解釋,説未發現涉及公司的需要澄清或回應的媒體報道、市場傳聞、熱點概念等情況,但依然阻止不了股民們的熱情。

  綠地的投資者們太需要這幾個漲停來堅定自己的信仰了。畢竟,有不少人是在金豐投資更名前追高入的場,持股成本高達40元左右,而在6月30日前,綠地的股價已經在5元區間橫盤了將近5個月,跌破淨資產。即便按更名後25元的開盤價計算,綠地的市值也縮水了80%,只剩600多億元,相當於萬科A的1/5,保利的1/3。

  2019年6月,綠地控股就被調出了上證50,坊間傳言,源於其總市值和成交金額已達不到選樣標準。

  今年1月份開業績交流會時,對此深感愧疚的張玉良説:我們在資本市場被嚴重低估了,股價這麼低讓我很慚愧。

  那一天,綠地的收盤價是6.97元,他可能想不到,2個月後股價還會再下跌25%。

  按照張玉良的説法,整個地產行業都被低估,綠地更被低估。問題是,股價雖然都被低估了,但其他龍頭房企是一路上揚,唯有綠地單邊下行。

  深水君統計了一下,從2015年8月18日(金豐投資更名為綠地控股)算起,到2020年6月29日,萬科A漲了136%,保利漲了117%,而綠地跌了78%。

  貳

  在資本市場,人們總希望找到那個市場錯了、自身對了的定價。但市場還是有一定效率的,在大多數時間裏,它對一些資產的定價也還算準確。

  在一定程度上,股價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資產價值、盈利能力、增長潛力。相較其他頭部房企,綠地在這些方面遜色不少。

  2015年是綠地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峯,當年該公司實現了2301億元的銷售額,位列行業第二,只比萬科少了300億元。但自此以後,後起之秀們的速度提了上來,綠地卻已無力奔跑。

  2018年,綠地曾對外提出了目標,未來3年年均銷售規模保持在5000億元以上。結果,過去兩年連4000億元的門檻都沒摸到。2019年,綠地的行業銷售排名跌落到了第6,排在了保利身後。

  規模跟不上了,經營效益也比別人差一大截。5年來,綠地一直保持着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淨利率,僅在5%左右,而其他頭部房企都在10%以上。2019年,綠地的歸母淨利潤約為147億元,僅為保利的1/2,比銷售排名第10的招商蛇口還要少13億元。

  投資者的描述很貼切:“回想當年,貴公司是首家以房地產為主業躋身世界500強的綜合企業集團,現在一看,銷售額連前5都入不了,利潤增幅則進不了前十。”

  叁

  “多而不精、大而不強”這8個字常被用來概括綠地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增收不增利也是因為綠地大量的精力被投放在不怎麼賺錢的業務上。

  這家最早開展多元化業務的房企之一,早在上市之初就表示將推動房地產主業實現從偏重規模到偏重盈利、從偏重開發到開發運營並重、從偏重國內開發到全球同步開發等三大轉變。同時,加快發展“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等三個重點領域。

  2019年綠地約4236億元的營業收入中,地產佔了46%,大基建佔了44%,大消費以及其他佔了10%。從收入佔比看,大基建已經可以跟地產平分秋色。但無論這些其它產業收入增幅有多高,都無法改變毛利率遠低於地產主業的事實。

  2019年,綠地地產板塊的結轉毛利率為27.58%,大基建只有4.31%,大消費則僅為3.48%,連地產的零頭都不如。受這些多元業務拖累,公司的整體毛利率被拉低到15.2%。

  “我不認為我們業績完成得特別好,但是質量完成得比較好。”張玉良對質量的認定,包括回款率、ROE水平、降負債等指標。2019年,綠地的ROE為20%,張玉良認為在地產行業裏已經達到很不錯的水平了。

  ROE的高低取決於三個指標:利潤率、週轉率、槓桿率,前兩個是綠地的弱項,很大程度上,20%的ROE是靠155.6%的淨負債率撐起來的。

  肆

  就增長潛力而言,綠地的想象空間也已今非昔比。

  張玉良曾説綠地做的是當地政府想做,而當地企業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在服務全國的同時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們是最懂政府的開發商。”

  急地方政府之所急曾經是綠地獲取優質土地資源的重要方式,建50座摩天大樓的宏願也由此而生。建高樓為地方政府貢獻政績,綠地可以獲得一部分價格優惠的土地作為回報。據張玉良保守測算,有那麼一段時間,綠地在各地通過邀標、協議方式獲得土地的比例在一半以上。

  綠地曾透露,公司積極發展基建、金融、消費等產業集羣,通過“地產+”的商業模式,產業集羣的協同優勢日漸顯現,為獲取大規模戰略性項目創造了條件。

  然而時至今日,中國已不再具備建設摩天大樓的土壤。10天前,蘇州中南中心動工,建設高度由729米降到了499.15米,一下砍掉了1/3。今年4月底,住建部、發改委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規定要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築,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築,新建100米以上建築應充分論證。

  政策的負面效應已經顯現。備受關注的“中華第一高”武漢綠地中心已經降級成了華中第一高樓,從636米下降到475米。高度的調整給項目增加了不少開發成本,綠地説受到項目重新規劃以及停工造成工期拉長的影響,這個項目的投資總額預計將從118億元增加到140.88億元。也不知道這個項目最後做下來還能不能賺錢。

  有人統計過,綠地承諾的50座摩天大樓有一半目前還沒建成,往往是搭配的住宅項目早已賣光,摩天大樓的地基都還未挖。

  靠大基建圈地的套路也不靈了,有了摩天大樓的前車之鑑,據説很多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懷疑綠地做大基建的誠意,不再大開方便之門。

  一旦失去這些特殊法門的支持,綠地的增長潛力是要大打折扣的。

  張玉良感慨,行業環境發生了太大變化,每一年都在變,企業的外部壓力很大。而綠地,“只有堅持奔跑,才能站在原地。”

  他對自己還是太自信了。

  事實證明,無論是業績還是股價,同行都在堅持奔跑,只有綠地還站在原地。

(來源:中房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