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如果不開放,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力度和效果將會是有限的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黃鑫宇)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峯會在線舉行。在此次峯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就“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新徵程”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未來改革新徵程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以註冊制改革為先導的整個資本市場的系列制度變革。而除了內部構建起市場化的制度外,對外開放同樣重要。

“如果中國資本市場不開放,實際上改革的力度和效果將是有限的。開放是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改革。”吳曉求對於開放之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新徵程,首先給出這樣的評價。“當然,資本市場改革與我們國家金融改革是密切相連的,它不可能孤軍奮戰,不可能孤獨地走在前面,需要配套改革,但開放是資本市場未來的基本方向。”

在他看來, 資本市場真正的開放是來自於對投資者的開放,即中國資本市場的資產,全球的投資者、境外的投資者可以配置,這是真正的開放。“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是否開放,外國投資者或境外投資者佔比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中國資本市場境外投資者或者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比例大概只有3.5%左右,這個比例還是在深港通、滬港通的額度取消之後的結果。”

而3.5%的比例,吳曉求認為,對中國資本市場來説不能説是一個開放的市場。

“如果境外投資者在中國市場上投資的佔比達到15%左右,我認為,這就是一個開放的市場。當然,更重要的是投資者在遵守中國法律的前提下,可以相對自由地進入中國市場投資”。從3.5%到15%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吳曉求坦然承認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金融市場在開放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即風險評估。“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我們對風險產生了深刻的記憶,總認為開放的金融風險巨大。甚至有人説亞洲金融危機也好,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也罷,都是因為過度開放帶來的。”

對此,吳曉求認為,“的確,金融開放會使風險在國際間傳遞和蔓延。但如果不開放,中國資本市場是沒有前途的,青海湖再大也就是一個青海湖、一個內陸湖,你要成為太平洋必須開放,要融入太平洋,要成為太平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開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項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97 字。

轉載請註明: 吳曉求:如果不開放,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力度和效果將會是有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