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以減少頻繁交易為主要目標的投資者+哲學家的合體
導讀: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他的偉大從何而來?人們為何給他這樣的讚譽?在我看來,這其中只需要看兩個簡單的變量:相對跑贏大盤和持續時間。
正文:巴菲特從艾森豪威爾總統時代開始其投資生涯,持續六十年而長盛不衰,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一個傳奇人物?
01、當年,幾乎沒有什麼投資家可供巴菲特學習
在童年時代,巴菲特就對每個人宣稱自己在30歲之前會成為百萬富翁,如果做不到就從奧馬哈最高的樓上跳下去。當然,關於跳樓的部分是開玩笑,甚至他是否成為百萬富翁也沒有人當真。今天,他的成就遠遠超出年輕時的目標,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巴菲特根本不在意什麼億萬富翁的生活方式。他仍然住在1958年在奧馬哈買的老房子裏,開着老款的美國車,喜歡吉士漢堡、可樂、冰激凌等花樣美食,他唯一的癖好是他喜歡的私人噴氣飛機。他説:“並不是我喜歡錢,而是我喜歡看着它們增長。”
當被問及,如何在動盪不安的股市大海上航行時,巴菲特以一貫的平易近人的口吻説:我只是“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已”。
這個具有爭議的理論認為,市場的股價已經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所以分析股票是徒勞無益、浪費時間的。
管理諮詢顧問們相信成功企業具有三個明顯的優勢:行為優勢、分析優勢、組織優勢。研究巴菲特的行為,我們可以看看這三個因素是如何作用的。
02、行為優勢——理性
巴菲特告訴我們成功的投資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學院接受高等教育。最為重要的是性格,當他談到性格時指的是理性。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過去、總結現在,分析若干可能情況,最終做出抉擇的能力。簡而言之,沃倫·巴菲特就是這樣做的。
那些瞭解巴菲特的人都認為,是理性令其與眾不同。芒格説:“在我哈佛法學院的班上,有數以千計的同學,我熟悉所有的尖子生,但他們中沒有一個能像巴菲特那樣,大腦如同超級理性的機器。”與巴菲特相熟50多年的《財富》雜誌的卡羅爾·盧米斯也相信,理性是巴菲特投資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特點。《巴菲特: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一書的作者洛温斯坦説:“巴菲特的天分體現在耐心、自律和理性。”
我肯定你們聽了會很高興。最重要的是理性。我總是將IQ或天賦視為電機的馬力,但是動力的輸出——也就是馬達的效率——卻依賴於理性。
“那麼,為什麼聰明人沒有發揮出上天賦予的能力?這與一個人的習慣、特質、性格以及如何行為的理性方式有關,不是你任性的行為方式。正如我曾説過的那樣,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做過的事情,並可能做得更好,但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失敗了。那些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一意孤行,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不給你機會。”
所有認識巴菲特的人都認為,巴菲特的驅動力是理性。
在決策時運用理性思維是巴菲特最為欣賞的特質。儘管有各種變量存在,但金融市場上始終有一條理性之線貫穿其中,巴菲特的成功就是這條理性之線的結果,從未偏離。
巴菲特説:“我們的觀點是,學投資的人只需要學好兩門課程:如何估值企業、如何對待股價。”
就像人們毫無意義地浪費了很多時間擔心股市一樣,他們同樣根本不必擔心宏觀經濟。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討論經濟是否蓄勢待發或可能衰退、利率是否上調或下降、是否有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停下來歇會兒。巴菲特會偶爾關注一下經濟大勢,但他不會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分析預測宏觀經濟前景。
通常投資者以分析經濟大勢為開始,然後根據這個假設,再挑選合適的股票以配合其宏偉巧妙的設想。巴菲特認為這種思維很荒誕。
首先,沒有人能預測經濟,就像沒有人能預測股市一樣。其次,如果你只是挑選那些在特定經濟條件下才能獲利的股票,那麼你就不可避免地捲入了投機。無論你是否準確地預測了經濟大勢,你都需要不斷調整組合,以便從下一次經濟週期中獲利。巴菲特傾向於購買那些在任何經濟環境下均能獲利的企業。當然,宏觀經濟環境會影響公司的利潤率,但無論經濟環境如何變化,最終,巴菲特型的企業都能獲利良好。相對於那些僅能在預測準確的情況下才能獲利的股票,時間是優秀企業的好朋友。
03、伯克希爾的成功基於三個支柱
首先,公司的各個子公司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向上供給奧馬哈總部。這些現金來源於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險業務運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資擁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運營盈利。
其次,巴菲特作為資本的配置者,將這些現金進行再投資,投資於那些能產生更多現金的機會。於是更多的現金反過來給了他更多的再投資的可能,如此循環往復。你一定能想象這樣的畫面。
最後一個支柱是去中心化。每一個子公司都有各自富有才華的管理團隊負責日常工作,不需要巴菲特操心。這背後的益處在於,可以讓巴菲特集中100%的精力,專注於資本配置的工作,這正是他天才所在之處。
巴菲特發展了一種世界觀,它的核心着重於建立與優秀的人與企業的長期聯繫,避免不必要的頻繁換手,以免打斷複利增長的節奏,這對於價值的創造至關重要。
巴菲特像一個“以減少頻繁交易為主要目標的經理人、投資者、哲學家的合體。”為什麼?因為頻繁換手存在成本,我不僅僅是説交易成本和資本利得税。
在巴菲特心裏,換手成本更多地與人性有關。如果你集合了最好的企業,擁有最好的管理層,由最好的股東提供融資,接下來應該是一段長期複利增長的美好旅程,為什麼還要打斷這個各種強有力因素結合在一起的價值創造的過程呢?
企業準則
企業是否簡單易懂
企業是否有持續的經營歷史
企業是否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管理準則
管理層是否理性
管理層對股東是否坦誠
管理層能否抗拒慣性驅使
財務準則
重視淨資產回報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計算真正的“股東盈餘”
尋找具有高利潤率的企業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潤,至少創造一美元的市值
這是一個快速衡量指標,它能告訴你的,不僅是公司的力量,而且是管理層配置資源的能力。在公司的淨利潤中,減去分紅,餘下的作為公司留存利潤。現在,將公司過去十年的留存盈餘加起來。接下來,算一算,公司目前的總市值與十年前的總市值之差。如果公司沒有有效地使用留存盈利,市場最終會給出一個更低的標價。如果公司市值的上升少於公司留存的利潤,説明公司倒退了。如果公司能善用留存利潤,獲得超出平均水平的回報,那麼公司市值的上升將會多於留存的利潤總額。這樣,每一美元的留存就創造出了多於一美元的市值。
市場準則
什麼是企業價值?
企業的價值是它預期未來生命存續期內產生的現金流,在一個合理利率上的折現。一個企業的現金流是公司的股東盈餘。通過長期的測量,你會明白它們是長期穩定的增長,還是僅僅圍繞一個數值上下波動。
如果一個公司的盈利是上下波動的,就用長期利率去貼現這些利潤。如果股東盈餘顯示一個可預期的成長率,就用成長率作為貼現率。如果對於公司長期未來的成長過於樂觀,使用保守的估計比過於熱情的膨脹估值更有利。巴菲特使用美國政府長期國債的利率作為貼現率,他不會在上面再加上風險溢價,但如果利率下調,他會提高貼現率。相對於公司的價值,能否以折扣價格購買到。
一旦你確定了公司的價值,下一步就看看市場價格。巴菲特的標準是,用比價值低得多的價格買到。注意:只有在這最後一步,巴菲特才看股市行情。
財經作家羅恩·切爾諾夫説:“金融體系是整個社會價值的反映。”我認為這非常正確。長久以來,人們將自己的價值觀放錯了地方,所以股市屈從於投機的力量。久而久之,人們改變了自己,在財務道路上陷入災難性的陋習。擺脱這種惡性循環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自己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
最終,最好的投資來源於你自己的發現。
在巴菲特的態度中,很容易發現這種和諧,他總是樂觀、穩健,每一天都神采奕奕地去上班。他説:“我擁有我想要的生活,我熱愛每一天。我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跳着舞去上班,與那些我喜歡的人一起工作。”他繼續説道:“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得上我在伯克希爾工作更有樂趣,很幸運我在這裏。”